佛經裡有一個故事:一位先生到朋友家裡做客,朋友請他吃包子。一個包子吃下去,他覺得不夠,又吃第二個、第三個,吃完以後還是覺得肚子沒飽,當再吃了半個包子便覺得飽了。他跟朋友說他是吃了那半個包子飽的。然而,從我們實際經驗中可以了解,最後那半個包子是加上前面所吃的三個才使他感覺飽。我們的修學也是這樣,是點滴累積的歷程。




積聚




有人說,佛陀成道是因為在菩提樹下,坐上金剛寶座、降魔才成就的。這樣說就像是那半個包子。大家知道佛陀的修道歷程,從王子身分出家、修道苦行、降魔、成道,這整個過程可以少哪一段呢?

佛陀出家參學,與外道的老師學打坐;在苦行林修苦行、受了多少折磨;想要發現真理、體證真理,鍥而不捨,這些點滴累積的福德智慧因緣,構成完整的修行歷程,絕對不是那半個包子可以飽的。

或許那半個包子可被形容為臨門一腳,但前面積聚的波羅蜜卻不能少。世間學問「溫故」與「知新」二者是相輔相成。不溫故而欲求知新,會產生狂妄之病。半個包子沒有前面三個,怎麼說飽?




佛陀是我們的楷範,他透過修行體證人類生存的普遍現象。最後,佛陀告訴我們,他所體證的就是如此,你們照著做,也可以成為這樣子。苦在哪裡?為什麼有這些苦?應從哪裡解套?




雖然生命的苦大家共同經歷,可是輪到自己體驗這些時,若一直停留在溫故——苦的淺嘗,不求積聚福慧資糧,力求長進,仍然會陷於庸俗的弊病。學如行舟,不進則退,信其然矣。




堅忍




修行不可不積聚波羅蜜。期許證悟道果,不能省卻開悟前的耐心、堅忍。

現代人喜好追求輕薄短小,探囊取物,不費吹灰之力。

《荀子.勸學篇》:「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世間學問尚且如此,出世間的修行豈可一步登天?需要更堅忍的持續力,不能一蹴可幾。




佛法中最主要的是去發現我的苦在哪裡?這是一份很深的苦迫。如明明是自己的呼吸,可是心怎麼繫都繫不住,這是攀緣的習性積久難返的緣故。想要下功夫改變業習,要先奠定耐心、堅忍,多聞聖賢法,內正思惟,法隨法行。如果你沒有這樣實地用過功夫,往後的日子只備那半個包子是不夠的。




三個半包子,不要說只是最後那半個包子讓自己吃飽的;回家千里路當然不捨跬步,別忘了每一步都是抵達家門口的那一步。到家,是前面每一步的不斷累積。

修學,日積月累,累積!再累積!「正見增上」的波羅蜜,除了方向正確,即在說「不可少」。

經云:「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劫,終不墮惡趣」。正見增上,根基穩固,堅如磬石,八風不動,才不致誤入歧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