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大多數人受到他人的羞辱,多半會忍不住回嘴。或受到他人的毆打,也多半會動手還擊。如果,有人忍辱不反擊,此人多半會被人譏笑為懦夫,或沒有種,沒有guts...,因為世人總認為「士可殺,不可辱」。




但以佛教的角度,所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是阿修羅的見解。因為逞一時之勇,伴隨而來的是無止盡的後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本經的重點是佛陀以帝釋天主的忍辱美德為例,帝釋貴為三十三天諸神的領導者,其地位尊崇無比,面對手下敗降阿修羅王的破口大罵,猶能安忍不嗔。

但皇帝不急卻急死太監,帝釋身旁的天臣卻看不下去,他們認為帝釋若一味的忍讓,恐讓人誤為懦弱。

帝釋卻不以為然,並說這才是智者應有的表現,佛陀也非常認同,並以此為例,教導他的學生應學習帝釋的忍辱。




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起世經第八卷》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三




喬正一譯於西元二○○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述說有關帝釋天主的慈心功德事蹟。




佛陀說:「比丘們啊,我記得在很久很久以前,當三十三天眾天神與阿修羅眾發起戰爭時,帝釋天主告訴來自四面八方的三十三天眾天神,要他們枕戈待旦,整肅軍備,並說:『諸天兄弟啊,今天阿修羅眾已下戰書,如果我們獲勝,要生擒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將他五花大綁,帶到善法堂來見我!』




眾天神士氣高昂地跟阿修羅眾開戰,兩軍交戰,最後由諸天獲勝,眾天神便依照帝釋天主的指示,生擒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將他五花大綁,帶到善法堂來見帝釋天主。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在眾天面前被緊緊地捆住,姿態好不狼狽,一見到帝釋天主便惱羞成怒地破口大罵,所有不堪入耳的難聽話都出籠了。




這時有一位名叫摩多離的殿前天臣,見到這種情形,擔心天主的威嚴掃地,便問帝釋天主:『天主啊,為什麼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將您罵的如此不堪,您都不回嘴呢?難道說您是因為害怕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的威勢,所以才忍耐不回嘴?』




帝釋天主很平靜的回答:『我不是因為害怕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的威勢才不回嘴,你們有誰能了解,如果我回嘴,豈非與他一般愚痴?』




摩多離天臣卻不以為然:『如果不將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嚴責重懲,恐怕會助長他愚痴的氣焰,所以我主張如果要折伏這種愚痴的人,就應該如同讓牛隻害怕鞭杖而奔走一樣,以威力伏人,今天如果任令其肆意漫罵,恐怕只會更加助長他的氣焰。』




帝釋天主回答:『我明白你的意思,對方雖然不斷出言不遜,但我還是認為如果要降服這類愚痴之輩,就應該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摩多離天臣還是繼續勸說天主:『像您這般忍辱,會有不好的影響,別人會誤以為您是因為害怕而不敢回嘴。』




帝釋天主回答:『別人要怎麼想就由他們去吧!我還是認為如果要得到長久的利益,在面對這般侮辱時,都應該要安忍,不要以瞋治瞋。以瞋報瞋的方式,是沒有真正的贏家。




若是被人羞辱惱罵,能夠選擇忍辱,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要知道能忍辱是世間最強大的力量,對於能夠忍辱的人都應該讚美。不管是對自己或對他人,都可以遠離恐怖的後果。




別人既然已經辱罵我了,就不應該再生起怨懟,這樣做對自己或對他人都有好處。




既然知道已經被別人辱罵了,就應該要想辦法先使瞋怒消除,一但能消除瞋怒,對方自然沒戲可唱,他的瞋怒也會跟著消失。




對方會辱罵我,都是因為愚痴的緣故,所以真正有威勢的人都是能夠忍辱的人,對於這種沒有智慧的人能夠忍辱不瞋,是會受到智者的讚揚。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因為沒有智慧的緣故,所以會誤以為以暴治暴、以瞋治瞋才能突顯自己的威勢,但是這類愚痴的人捨棄了正法,背離了正行,為了虛榮的勝利而口出惡言,但孰不知能夠忍受這種惡罵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忍辱的功德一時間很難說盡,總之,真正的勝利者說話時都是很謹慎的,為避免滋生怨恨,會選擇安忍,對於愚痴人的辱罵能夠忍辱的人,是會受到智者的讚嘆。』




比丘們,當時這位帝釋天主不是別人,正是如來的前身,我在當時身為三十三天王,統領諸天,雖然享受著殊勝的福報與快樂卻也能夠常懷忍辱,亦讚歎忍辱的功德。並且樂於調伏身、口、意,使心地柔軟,沒有瞋恨,也常常讚嘆沒有瞋怒的人。




比丘們,你們今天既然捨俗出家,就應當精勤不懈。在修行的時候,要有信解心。你們如果能夠對一切眾生行忍辱,讚歎忍辱,調順己心與慈悲相應,便能常保安樂。你們應當要滅除瞋恚,並讚嘆不瞋者。」




比丘們聽完佛陀的說法後,都心生歡喜,決定依法奉行。




原文:




起世經卷第八




 




      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三




聞如是。時。佛陀告諸比丘。我念往昔。有釋天王。




與阿修羅欲興戰鬥時。天帝釋告其四面三十三天。




作如是言。諸仁者。宜善莊嚴身及器仗。




今諸修羅。欲來戰鬥。若諸天勝。




可生捉取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繫縛之。




將詣諸天善法堂前集會之處。令其見我。




時三十三天受帝釋命。依教奉行。阿修羅王。亦如是教。諸比丘。




當爾戰時。諸天得勝。




即以五繫縛阿修羅王。將詣善法堂前。




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既被五繫。在天眾前。見天帝釋。




入善法堂就座而坐。即出惡言。




種種罵詈毀辱天主。時天帝釋有執御者。名摩多離。




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對眾惡言。毀罵天主。




即便以偈白帝釋言




 帝釋天王為羞畏  為無勢力故懷忍




 聞如是等麤惡罵  含受耐之都不言




爾時帝釋。還以偈答摩多離言




 我非羞畏故懷忍  亦非無力於修羅




 誰能如我神策謀  豈得同於彼無智




時摩多離。復更以偈白天主言




 若不嚴加重訶責  愚癡熾盛轉更增




 若當折伏無智人  猶如畏杖牛奔走




 今若縱之令得樂  至其本處更自高




 是故明智當以威  示現勇健制愚騃




爾時帝釋。復以偈答摩多離言




 如此等事我久知  為伏眾人愚癡故




 彼以瞋嫌而罵詈  我聞堪忍自制心




時摩多離。更復以偈白帝釋言




 帝釋天王願善思  如是含忍有一患




 彼愚癡者作是罵  謂生怯畏不敢酬




爾時帝釋。重復偈答摩多離言




 彼愚癡輩隨其意  謂我畏之而默然




 若求益身永利安  宜於彼等常懷忍




 如我意者見彼罵  不應於瞋復起瞋




 若於瞋處報以瞋  如是戰鬥難得勝




 若為他人所嬈惱  有志能忍極為難




 當知此忍為強力  如是忍者應讚美




 若我若他凡起心  皆求遠離大畏處




 他人既已瞋罵我  不應於彼復起怨




 若於自己若他人  二處皆應作利益




 既知已被他瞋罵  當使自瞋轉得消




 如是二處利益心  若自若他皆成就




 彼人意念是愚癡  此皆因於不知法




 若有大力諸丈夫  能為無力故含忍




 於無力人忍不瞋  如是忍者他所讚




 彼人無有智慧力  唯以愚癡力為力




 愚癡心故棄捨法  如是等人無正行




 彼以愚癡求我勝  瞋恚罵詈出麤言




 能忍彼惡則常勝  是忍增上難具說




 勝人出語畏不論  於等恐生怨故忍




 聞下人言能忍者  此忍為諸智所讚




諸比丘。汝等當知。爾時帝釋則我身是。




我於彼時。身作三十三天王。自在治化。




受勝福報。縱任快樂而常懷忍。亦讚歎忍。




樂行調柔無復瞋恚。亦恒讚歎無瞋恚者。




諸比丘。汝等自說。於修行中。有信解心。




捨俗出家。精勤不懈。汝等若欲於餘眾生身行忍辱。




讚歎忍辱。調順慈悲。常行安樂。




滅除瞋恚讚不瞋者。汝亦應作如是修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