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能長一切諸善根」。


這兩句話,不但是學佛人在這一生中能否有成就的關鍵、樞紐,在世間法裡,無論任何行業成功的人,也不離這個原則,那就是堅定的信心。


學業是否有成就,端看學生對老師有沒有信心。有信心,他才能接受教誨;沒有信心,有疑惑、有顧慮,信心就破壞了,一切事都不能成就。


再細心觀察古今中外成功的人,基本的條件都是信心堅定,決定沒有懷疑;失敗的人,信心動搖,很容易被其他知見混淆,信心破壞了、喪失了,最後是一敗塗地。所以,佛將信心列在第一位。


不僅僅是往生西方淨土,要具備「信、願、行」三個條件,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要成就,都是這三個條件。


參禪,沒有信願行不能開悟、見性;研教,沒有信願行,決定不能大開圓解。在世間無論經營任何行業,對於自己的事業如果沒有信願行,事業決定失敗。所以,信願行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事業成敗的樞紐。


信心要從哪裡建立?從自己這一方面建立,這是佛法殊勝之處。


佛法講信心,第一是信自己,第二才是信他。我們曾經接觸一些宗教,他們也非常強調信心,但是那個信心是信他,信上帝、信神,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他不能生到天國。除非他信上帝、信神,還要有自信心,才能成功。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講六種信,第一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這一生可以作佛,才能成得了佛。如果沒有這個自信心,一切諸佛如來想幫助都幫不上。


第二是信他,「他」就是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相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決不是欺騙我們,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我們決定可以往生淨土。相信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真實,沒有一願是假的,我們念佛往生之時,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這是彌陀的本願。


我們只要老實念佛,不要管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到時候阿彌陀佛自然會來帶我們去,要有這個信心。然後要相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異口同音讚歎,是真話不是假話。我們在《彌陀經》上見到六方佛的讚歎,在《無量壽經》上見到十方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信他是信本師釋迦牟尼佛、信阿彌陀佛、信十方一切諸佛,要從此處建立信心。


這個信心不是感情、不是迷信,蕅益大師又告訴我們要信理、信事。《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道理,我們要透徹理解,深信不疑,這是相信理。有理必定有事,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我們就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事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經上所講的依正莊嚴,決定可以證得。


中國東晉時代,慧遠大師邀集一些志同道合,一起共修,在江西廬山建立一個念佛堂。他們總共有一百二十三人,都是相信淨土,都有這個信心,求願往生,個個成就。


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跟大家說,他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從未告訴過人,他說:「今天又見到了,我決定往生。」人家問他:「極樂世界是什麼狀況?」他說:「跟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一模一樣。」世尊所講的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證轉,慧遠大師為我們做證明。蓮社裡,劉遺民等在家居士,比慧遠大師先往生;遠公往生的時候,見到他們與阿彌陀佛一同來接引,這件事是真的。


最後大師又勸我們,信因、信果。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因此,具足蕅益大師所說的這六種信心:「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


你這一生在這個世間是最後身,以後再到這個世間來,就是佛菩薩乘願再來,不是凡夫。這真正是《法華經》上所講的「大事因緣」,釋迦牟尼佛就是為這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善導大師說得更好:「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如來」,包括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如來。換言之,一切諸佛、一切法身菩薩們應化到世間,就是為了這樁大事因緣。我們有幸能遇到,至於會有多大的成就,關鍵在自己的信心。


我早年學佛時,同學很多,但成就的不多,原因就在於對老師的信心。這正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裡所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跟隨這位老師,我就完全信任他,我就跟他一個人學,任何人跟我說什麼,我都不會聽,也不會接受,因為我知道每個人有自己思想的路線,個個不同。正如《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說的,五十三位菩薩所修的法門不相同,但是到達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明心見性,見性作佛。可是你只能走一條路,如果你同時走兩條路,就無法到達。


中國自古注重師承,師承就是一家之言。一個法門,一個老師,一個道場,你決定成就。你有兩個老師、三個老師,不可能成就。同時走兩條路、三條路,不能達到目的地,所以成就的關鍵在此地。自己信心堅定,即使老師差一些,還是會有成就,正是所謂「誠則靈」。靈是開竅,智慧開了,真誠到極處就開智慧,所謂是茅塞頓開。


佛經裡有個小公案,有一個求道的人,心地非常虔誠,遇到一位法師,對法師恭敬供養,真誠到了極處。而這位法師沒有修行,但是接受他的供養,接受他的誠意,感到非常慚愧。


他向法師求道,法師也無可奈何說:「你這麼誠心誠意求,我就傳給你好了。」他叫求道的人坐在牆角邊,說:「我傳給你須陀洹果,你有沒有證得須陀洹?」他點點頭,證得了。然後再換一個牆角證二果,再換一個牆角證三果,再換一個牆角證四果阿羅漢,問他:「有沒有證得?」他證得了。證得之後,他起來 向 老師頂禮感激,老師說:「我是假的。」他說:「我真的證得阿羅漢果。」這就是老師不行,而學生有真誠心,所以真的證得四果。


我們這才體會到古人所講的,「有狀元的學生,沒有狀 元的 老師」,學生中了狀元,而老師是個秀才,所以才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就是有真誠的信心。


因此,信心主宰了一切,我們如果沒有信心,就一事無成。


早年我在 方東美 先生會下, 方 老師的學生很多;我在章嘉大師會下,章嘉大師的學生也很多,而 李 老師會下的人就更多了。我能有這麼一點成就,沒有別的,就是對老師有堅定的信心。我走的是一條路,我聽的是一個人的指導、教誨,任何人在我旁邊說話,我不會聽,也不會接受,我走的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所以才有這一點成就。


我們同學當中有人產生障礙,原因就是聽太多、看太多,別人的意見摻雜在自己修學之中,問題就產生了。


所以,雜不得、摻不得,除非到明心見性之後才行。佛家的標準,是得到根本智以後,才能廣學多聞,才能聽各方的意見,看各種的典籍。因為你已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時任何書都可以看,任何人都可以接觸,這對你只有利,沒有害,可以成就你的智慧與德行,這是定功。如果你聽別人的話,心就動搖,你的前途就一敗塗地。


因此,在沒有得根本智之前,決定跟著老師,一步都不能離開;老師不在,遵守老師的指導原則,就是跟隨老師。學一家之言,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希望你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大徹大悟。


我們在《華嚴經》上見到,善財 童子的 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根本智,成就了,然後再出去參學。根本智沒有得到,不能參學,一參就完了,就懷疑、墮落,信心就喪失了,信願行都沒有了。因此,成功與否,就看你修學的心態。我這一生能得這麼一點小利益,就是跟定一個老師,守一家之言,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條路子,從這裡紮根。


世出世間法逐漸明白了,佛家的經典,無論哪一宗的經論,我都能看得懂,我也能講。可是我決定不捨棄自己的行門,不管我講任何宗派的經論,我一定是會歸淨土,最後還是歸到我自己這條路,這對我有好處。所以根本智沒有得到,不可能有後得智,根本智是師承。


現在人有聰明,沒有智慧,就是他沒有師承,沒有方向、目標,他是到處在摸索,前途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遵循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前途是光明的,這個道理要明瞭。所以,堅定自己的信願,決定不為外境動搖,這很重要。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得很好,即使是阿羅漢、菩薩來教我們,甚至於釋迦牟尼佛再來教我們,「我還有比淨土更好的方法」,我們聽了都如如不動,這才是堅定的信心,這才決定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