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留餘地是中庸之道的體現,也是溫和的處世方式。不說大話,避免給別人帶來壓力,也避免遭人厭惡。事不做絕,給別人一條生路的同時,也替自己累積福德。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這句話告訴我們,留人寬綽,於己寬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古人的處世祕訣。看得遠的人從不說過頭的話,不把事做絕,總給自己留餘地,不致走到山窮水盡的絕路上。而目光短淺的人,說話做事都不留餘地,或打包票說一切包在自己身上,或賭咒起誓,保證肯定沒問題。

聽者以為他們能耐很大,可事後往往失望地發現,他們不過是吹牛而已,於是再也不信任這種喜歡吹牛的人。某公司要研發新項目,老闆將此事交給下屬李傑,問他:「有沒有問題?」李傑拍著胸脯回答:「沒問題,放心吧。保證三天完成!」過了三天,李傑卻沒任何動靜。老闆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雖老闆同意給他更多的時間完成任務,但對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已開始反感。

像李傑這樣的例子不少,不給自己留餘地的人,吃虧的總是自己。一位朋友與同事間發生了一點摩擦,彼此很不愉快,他意氣用事地對同事說:「從今以後我們之間一刀兩斷,彼此毫無瓜葛!」話說完不到三個月,他的同事成了新上司。他因講了過重的話,只好尷尬地辭職,另謀他就。

這就是不留餘地的危害。杯子留點空間,是為了在輕輕晃動時,不讓液體灑出來;氣球留有空間,是為了不因輕微的擠壓而爆炸;人做事留有空間,是為了讓自己有挽回的餘地。《周易》中有句話,「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話告訴我們,「至行不可及處,至及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則無理可續言。

」做任何事,進一步也應讓三分。

平時看似溫文儒雅或柔弱的人,若真被點了死穴,也會變成凶猛的野獸。做事不要太絕,就是避免點中別人的死穴,把人往絕路上逼。放人一條生路,就是給自己一條退路。誰也無法預料未來,做事留餘地是中庸之道的體現,也是溫和的處世方式。

這個世界總有奇妙的輪迴,一時的得意總要由以後的失意來償還;一時的猖狂也總會由以後的報應來彌補。說話做事留餘地,才是保護自己的好辦法,讓你在任何時候都能從容應對、進退自如。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湯木

出版:高寶出版

書名: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拚命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