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行,做為修行法門,期能圓滿佛果,我們學佛人可傚法「普賢十大願」作為修行目標。

如何在生活中體現普賢十大願?

*普賢十大願一開始就說「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 這是說對聖者的恭敬。

學佛 甚至要學習任何世間法,都要在恭敬中求。

「恭敬中求」是人格的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人格,

如 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公案:不識聖賢

「慈悲的文殊菩薩,弟子迦羅越,懇請您現身加持,為弟子開大智慧。」

迦羅越很想能有如文殊菩薩一般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文殊菩薩像前至誠頂禮,一心祈求文殊菩薩現身,為他加持。

有一天,迦羅越準備 豐盛的齋宴來供養僧眾,並在宴席的最前方,放一張高大的座椅,希望莊嚴的文殊菩薩慈悲應供。不多時,前來應供的僧眾中,有一位跛腳老人。這位跛腳老人一拐一拐的走向前方的座椅,準備就坐。迦羅越看到這個情形,心想:「這大位是要給莊嚴的文殊菩薩、或是大和尚坐的,怎麼可以讓一個乞丐坐在這!」迦羅越走過去,把老人從座椅上拉下來,要他到旁邊吃飯。不一會兒,老人又一拐一拐地上去坐。「怎麼又跑上去了!」迦羅越又上前把老人給拉下來。一會兒,老人還是拐回到大座椅坐。

就這樣拉扯、上下七次,老人不再走回高座,找了一處角落席地而坐,

齋僧之後,迦羅越就到佛寺中,恭敬禮拜,並將今天供僧功德,回向:「弟子迦羅越,虔誠祈願:願以齋僧功德回向今世即能得見文殊菩薩現身加持,令弟子得大智慧。」

忙碌了一整天,疲憊的迦羅越回家後,倒頭睡了。在睡夢中,他見到早也求、晚也求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對他說:「你不是早晚唸著,希望親眼見到我嗎?希望我去應供嗎?為了滿你的願,今天我親自應供,你都把我從椅子拉下來,一共拉了七次,為了不讓你起煩惱,我只好到角落去用齋了。」

迦羅越從夢中驚醒,想到齋僧當時,一直要坐上座的跛腳老人,原來是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慈悲示現,自己不但未上前禮拜,竟然將菩薩一次又一次的請下來!

愈想愈後悔,都是因為自己平常就習慣從外表去分別、執著的習氣,造成當面錯過大善知識的機會。

◎真正學佛的人要常生 尊重心,對待一切人 沒有分別,一律恭敬,就是普賢菩薩教導的「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是語言的布施。

布施財物、公理、正義、佛法,都有難度,唯有語言的布施,容易做到。

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修習讚歎法門,所以比彌勒菩薩提早成佛。可見讚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公案:發善言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個國家非常難度。佛說這個國家與目犍連有緣,就請目犍連尊者前往度化,果然全國的百姓都從其所化。

有人就問佛陀:「這個國家與目犍連尊者有何因緣?」

佛言:「從前,目犍連有一世曾經作過樵夫。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時,驚動了一群蜜蜂,目犍連看見了,就發善言說:『我得道以後,一定要度盡這些蜜蜂。』現在這一整城的人,就是當時那群受驚的蜜蜂。目犍連因為曾說過這麼一句善言所以是有緣。」

◎從這裏看來,修行人並不只是勸化人修淨土。一切飛禽走獸,乃至於蜎飛蠕動的眾生,凡有形相可見的,都應該為念阿彌陀佛。並發善願說:「願你們都能全部往生極樂世界,我得道以後,一定要度你們。」

三者、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

在修學佛法中,供養父母、師長、三寶,從佈施中去除我執,去除法執,才能夠達到「普」的性質。以平等的佈施心,供養佛法僧,乃至普及一切眾生。

就是居住在極樂國土的大眾,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見供養 結緣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重要性。

※廣修供養 公案:至誠供養心《雜譬喻經》

佛陀在世時,有一戶大富人家,一家六口很和樂,而且家財萬貫,奴婢隨從眾多,不可勝數。

一天,佛陀與阿難到城裡托缽,行至這戶人家時,全家人都非常歡喜,請佛陀能接受供養。屋內 舖上等的地毯;使用的食器,皆以金 銀 琉璃打造而成。

阿難看到這戶人家的果報如此殊勝,感到非常好奇,請示佛陀:「他們以何因緣,今世能享受如此的榮華富貴?」

佛陀告訴阿難:「過去世時,這位屋主非常貧窮。有一年,村內發生飢荒,糧食短缺,百姓只能採 水草當糧食。

這天,屋主採了一些水草做成羹湯,全家人正要食用時,恰巧有沙門來托缽,屋主的父母說:『把我們的那份拿去供養沙門吧!』兒孫們看到自己的父母沒有食物可用,紛紛將自己的羹湯供養父母,而屋主的父母又將所得供養沙門,最後這家人的食物通通都供養給托缽比丘。他們並沒有因為生活困難感到難過,唯一的遺憾就是沒上等飲食供養三寶。

因為這樣真誠清淨的布施,所以他們全家人命終後,轉生天上 人間享福,世世安隱快樂。也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們生生世世共結眷屬,同享福樂。」

全家人聆聽了佛陀的開示,一起發心受持五戒。這家人命終之後即生天上,受福無量。

◎公案中的這戶人家以至誠供養心,將其所僅有的食物供養三寶,所以能世世享樂,共結法緣。

佛法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把握當下的因緣,行布施,積福德,必能為自己開創光明如意的未來。

四者、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

人在成佛之前,不可能沒有犯錯,但是知錯能改,把內心的掛礙放下,才能夠修行。如果內心還有很多業障、牽掛,就無法修行。

現代人說,心理要健康,情緒要管理好,才能成功。

所以,生活中的反省懺悔非常重要。

※懺悔業障 公案:恩必報怨必忘

有位施老先生,是蘇州人。平時喜歡作善事,幫助別人。

四十歲 才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做還。

有一次,聽說虎邱地方要蓋觀世音菩薩 殿,就帶很多錢去布施, 在劍池旁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施老先生就急急去看,原來是他小時候的朋友 桂某一家人在那兒。

施老先生就問桂某為什麼來這?桂某就說,因為這幾年經商失敗,欠人家很多錢,被討債的人逼得走投無路,只好逃到這裡,又因飢餓沒飯吃,所以一家大小都在此痛哭,不知怎麼辦才好?

施老先生聽到朋友有難,當下拿出三百兩銀給他去還債,並維持生活。

桂某非常感激,就跪在觀音大士面前發誓說:「我桂某今蒙受施老先生的救命之恩,若今生不能還他,願來世作狗作馬以報答。」

施老先生又想到桂某沒有房子住,就以家裡棗園給他們住,

桂某家有 一女兒,施老先生 與桂某商量,讓施還與桂女長大後成婚,使兩家成為親戚。

過幾年,有一天,桂某在棗樹下,無意間挖出了一千多兩銀,那是施老先生的父親,以前埋在地下,準備留給子孫用的,但桂某非常貪心,佔為私有,桂某一天一天的有錢,

後來施老夫婦也相繼過世,留下兒子施還一個人無依無靠。

而桂某竟然聽妻子孫氏的話,要隱藏以前的事。桂某全家就搬到會稽這地方。

施還去投靠他們,桂某夫婦居然不接納;提到三百兩銀子的事,竟然回說:「又沒有借條」就將施還趕出去,施還 只好另某生路,奮發圖強。

過了幾年,桂某到京城去做事,被壞人騙了好多錢,只好傷心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住進一家旅社,很疲倦 不知不覺就來到一間大房子,旁邊有個洞穴,無意中,自已的雙手被抓入地下,這時看見廳堂,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仔細看,居然是施老先生,桂某因做了虧心事,心裡非常慚愧,想要抬手打招呼,但雙手就是不聽話,伏在地上抬不起來。就繼續爬到後花園,看見他的妻子和二個兒子都在那裏,再仔細看,怎麼都變成狗啊!

回頭再看自己 早已變成狗,桂某很驚 問妻子說:「為什麼會這樣啊?」他的妻子說:「難道你忘了在觀音大士面前所發的誓嗎?我們都變成狗,這有什麼好說的呢?」

這時桂某一驚,就醒來了,原來是一場夢啊!但這個夢不是很好,就趕路回家。一到門口,就看見旁邊停放兩具棺材,在神桌上擺著他兩個兒子的牌位,桂某急急衝入房內,看見妻子躺在床上,氣快斷了,桂某急著叫他妻子,其妻忽然兩眼瞪著大大的,居然變了他長子的聲音說:「爸爸!你怎麼今天才回來?閻羅王認為我們背負 施家恩惠,而父親又有發誓在前,所以我們兄弟及母親,明天就要前往施家去作狗,兩隻公的就是我們兄弟,一隻母的,背上長有瘤的就是母親,而父親你也要來還債,明年八月,會來施家作狗。唯有妺妹與施家公子,冥冥之中當為夫婦,免此災難。」

話說完 就斷氣。桂某聽到這,和所作的夢,完全一樣,心裡更加害怕,真是後悔莫及。只好將此三具屍體收拾,就在準備出殯時,災難又來了。火災將他的家全部燒燬。只好帶著女兒到蘇州去找施還。

施還因無人依靠,從此努力用功讀書,早已功名成就作了官,又娶了支參政的女兒為妻,生活非常美滿。

這時桂某慚愧自己的不是,剛剛進入施家,三隻狗就竄出來,看桂某 又哀又叫,聲聲刺入桂某的心,其中一隻背上居然還長著瘤,桂某更加痛心,就向施還跪拜、哭泣敘述以前所做的事。現在已經無家可歸,但願施公子恩開一面,接納我女兒作婢女來服侍你,我也作僮僕,終身在此工作,以免將來變作狗的報應,我就心滿願足。施公子到底還是善良的人,聽後心不忍,就答應了。

當天晚上,桂某夢見他妻子來向他辭行,幸蒙你有一番懺悔 罪過的心,施氏的先人已為你乞求免受犬 報應;我們母子也僥倖地,可脫離這犬之身。到第二天 果然聽到三隻狗已於昨晚死了,而桂某盡其一生於施家努力工作,至踰年無恙。

◎「懺」的意思是做錯事要誠實認錯;「悔」則是要我們對過去所做的錯事,發願以後不要再犯,所以「懺悔」就是要我們知道做錯了就要積極悔改的意思。

「業」指的是我們的一舉一動及起心動念,所有的一切造作都稱做「業」;而「障」就是障礙,

「業障」就是指障礙我們的業力。

「懺悔業障」的意思是知道錯誤能加以表白、悔改,以清淨我們的身 口 意 永遠不再犯。

五者、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

就是隨著所見所聞,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稱揚讚歎。

※隨喜的方式

一般人的觀念中,布施財物是最容易,也是最普遍的隨喜方式。但是除了錢財的布施以外,藉由其他方式,也能夠修隨喜功德。例如:運用自身的體力,去幫助別人;在道場聽聞佛法,回到家庭、社會、工作單位,隨緣為人解說;或是以口讚歎、以手鼓掌,乃至見人行善,發起了一念歡喜、讚歎的心,這些都是修隨喜的方式。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中說:如來滅後,若有人因聽經而發菩提心,隨緣、隨處、隨力為人演說,聽聞者又輾轉為人演說,此人所得功德,大過於以一切資具 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 六道眾生的功德。

為什麼隨喜功德這麼大呢?因為,一個人聞法而發歡喜心,是一個人的功德;由於他的發心,繼續輾轉演說,令一切聽聞的人都發菩提心,信樂佛道,眾生無盡,隨喜發心的願行亦無窮盡。

所以這份隨喜的功德就如一燈傳千燈,燈燈相傳,光光相照,永遠不會斷絕。

六者、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

一切菩薩、羅漢、善知識,都是未來佛,皆應請其轉法輪。

如:有一位善知識,修行功夫,甚為高深!但是他人不知請法。我們要有此願力 代眾人請求開示。

要知道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所開示的法,一言半句,皆能令人得到真實的利益!

所以我們要主動邀請師父開示,因為諸佛菩薩、高僧大德都會應眾生請 常轉法輪。

因此,請轉法輪很重要,自己要有這個動機,終身學習。

七者、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

就是希望佛能住世,佛的肉身不可能永遠住世,但是佛會應眾生之請,隨時示現他受用報身和應化身,宏法濟世。我們不僅要發願祈請佛法僧三寶長久住世,而且要發心護持三寶,讓正法久住。

有三寶,正法就可以久住世間,因為三寶是明燈,能夠照明五濁惡世的黑暗。

※請佛住世 公案:民國十七年,蘇州靈巖山有一位比丘,名妙性師是寶藏寺的當家。有一次諦閑法師去探望妙性師。到了寶藏寺,看見一塊木匾,上面寫著「大休息處」四個字。

諦閑法師問這是誰寫的?妙性師嘆一口氣說,這是我的傷心紀念品!他說:「靈巖山的後面,有一天平山。天平山後面,有一間茅蓬。裏面住一位老修行,名叫大休禪師。我妙性與他談禪,談的很投機。他認為我是一個法器。

他說:「你能放下一切,一心辦道,我當為你住世三年!否則,我於中秋日就要走了!」我本來很相信他的,可是聽到他這幾句話,反而生起了疑心!

因為「預知時至」這步功夫就不容易,何況「延促壽命」!他真的有這麼高的功夫嗎?我倒要等等看,看他到了中秋日,是否真的能「走」嗎?因為一念疑心障礙,我未去親近他。

到了八月十五日,這位大休禪師居然坐化了!我聞訊 忙趕到他的茅蓬,哭奠一番。把他茅蓬門上掛的這塊木匾取回來,留作紀念。

唉!談及此事,真是後悔無及了!」

聽到妙性師的公案,有何感想?這不亦是善知識要為學人住世嗎?而學人竟不肯親近善知識;不禁令人嘆息!所以我們必須常常發這請佛住世的大願。不但請求諸佛住世,即一切菩薩、羅漢、諸善知識,都要請他們住世。這不只我們自己得利益,亦令一切眾生得到法樂啊。

八者、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

就是常常地跟隨佛陀學習。但現今佛陀已經不在世上了,所以常隨佛學就要學習佛陀告訴我們的種種,而且身 口 意都要好好的學、好好的修。

身體不能隨便殺害或毆打其他眾生,嘴巴不能亂講話、說壞話及罵人,心裡不能隨便想不好的念頭,諸如貪、瞋、癡的念頭。

不造十惡業,我們的身口意清淨了,就能跟佛一樣。

為了守我們的身 口 意,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思考,就算做錯了,也要懂得改過。

※常隨佛學 公案:有一天佛陀跟弟子們說:「我如果有做錯什麼事,你們要告訴我。」像佛陀那樣圓滿的 覺悟者,都能如此謙虛,我們更加 應該學佛一樣,隨時自問或問人:「我今天有沒有做錯事呢?」

還有一次,佛陀出門去了,遇到一個生病的人,佛陀問他:「你生病了,為什麼沒有人照顧你呢?」

那人回答:「這是因為以前遇到別人生病了,我都不會去照顧他們。」

佛陀了解了那人的情況後,佛陀便幫助他吃藥及照顧他。

所以今天如果家人或父母生病了,我們也要懂得照顧,互相幫忙,建立好的風範,用我們的身體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學佛陀的身口意就是「常隨佛學」。在生活當中,要記得幫助他人,時時刻刻都要幫助人家,這樣我們也能獲得別人的幫助。

九者、恒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

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執著,認為自己是對的,是好的,所以不肯順從別人。恆順眾生就是要轉變,消除我們的執著。

菩薩的心很柔軟,包容性很大,就像大海能夠容納百川,菩薩能夠隨順眾生,來調柔 教化眾生,因為隨順 就能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就能夠 教化眾生。

※恒順眾生 公案:

有位居士孝順母親,他是中國人,居住在美國。媽媽學佛,年紀很大了。有一回,他們家附近的佛寺開光,老母親想要 搓湯圓供佛,可是少了紅糟米染色,兒子就拿草苺果醬代替紅糟米,可是媽媽堅持要紅糟米,兒子最後只好親自動手削紅蘿蔔,削成一顆一顆圓圓的就像紅湯圓的樣子,讓媽媽高高興興去煮了一鍋湯圓,送到佛寺開光。

還有一回,這個老媽媽 想帶著家裡供的菩薩去繞境平安,到處逛逛。繞境平安一定要放鞭炮、坐轎子,兒子又想辦法 把椅子翻過來,像個手轎子一樣,可以讓媽媽將菩薩放在上面,然後 開車載著媽媽,媽媽捧著那個菩薩,在美國繞境平安。要放鞭炮,可是美國不能放鞭炮,怎麼辦?他就用可樂的瓶子裝石頭,綁在車子後面,一路鏗鏗鏘鏘非常熱鬧。

華嚴經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

           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恆順眾生,頗不容易,眾生有種種性格、種種心向、種種欲求、種種需要。從菩薩的立場,以菩薩的智慧,因應種種不同的眾生;縱然對於同一個眾生,於不同的時地,也會有不同的需求。

※有一位居士,經常陪著愛喝酒、愛賭博的朋友一起玩,問他為什麼要過如此的生活?他回說:「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所以我才這樣,要不然我就沒有辦法跟他們在一起,他們也永遠沒有機會接觸佛法了。」

其實,這位居士是被他的那班朋友拖下水,他那班朋友都在水中,因為跟他們玩在一起,沒有機會讓他介紹佛法,在那種場合,要那班朋友認同佛法、接受佛法,是極度困難的,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不是恆順眾生的本意。

真正的隨順眾生,是隨順每一個眾生的福德因緣,讓眾生接觸佛法、接受佛法、修學佛法。依 每一個眾生的根器利鈍、程度高下、性格心向,才決定用什麼樣的佛法,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給他佛法,運用佛法。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

「回向」就如手拿一根蠟炬去引燃其它的臘燭,不但原來的蠟燭本身的光亮未曾減弱,反而和其它蠟燭的光光相照,而室內更為光明、更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減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為殊勝。

普皆回向能擴展我們的心胸,我們所得的一切利益、安樂智慧都不要私藏,都要分享予一切眾生,回向一切眾生皆成佛道。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

普賢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眾生

十者、普皆回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