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黃先生很認真地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妹子非常高冷,近乎完美,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另一個妹子微胖,大大咧咧的,偶爾還犯點迷糊。你會更喜歡誰?我想了一會兒,「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我選高冷女神。
害怕自己犯錯誤?「出醜效應」告訴你那樣更討人喜歡是不是覺察出我說謊了?是的,我為了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故意說了一個違心的答案。沒辦法,誰讓我就是有這個幼稚的小毛病呢。黃先生沒有戳穿我的謊言,而是笑著說:「我就選那個有點呆萌的小胖妞,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她。」

01 「出醜效應」:

聽說偶爾犯傻的人更被人喜歡

近來有這樣一種現象:為什麼火箭少女中最火的是頻繁出醜的錦鯉楊超越,而奚夢瑤在摔過一次的車禍現場之後,又即將「出征」最新一次維密秀?

但有的人,似乎很優秀,他們是人生的贏家,我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名列前茅,工作努力認真,甚至還長了一張完美無缺的臉。 似乎所有人生考卷都填上了正確答案,不曾失誤,但他們卻不一定受人待見?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高出森林的大樹總是要被大風先吹到的,長得最高的罌粟花也總是第一個被摘掉的。

同樣是優秀的孩子,何以待遇如此不同?所以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出醜效應」。

02 什麼是「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

通常情況下,比起能力處於平均水平線上或者更低的人,我們似乎更青睞那些擁有卓越才能的人。

但研究表明,同一個小組內部最有能力的成員並不一定最受愛戴,點子最多的「點子王」也不是團隊中最受歡迎的人。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1966 年,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和他的小夥伴們找來了 48 名大二男生做了一個關於 「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的實驗。

這些男生需要聽一段大學智力問答競賽選拔的錄音,然後對錄音對象的印象以及魅力值進行描述和打分。

阿倫森準備了 4 卷磁帶用於實驗,分別是:

1. 擁有卓越才能者:

能正確回答 92% 的問題,榮譽學生,擔任學生社團要務,多才多藝,品學兼優;

2. 擁有卓越才能者:

能正確解答 92% 的問題,榮譽學生,擔任學生社團要務,多才多藝,品學兼優,但是在比賽接近尾聲時不小心把咖啡濺到自己身上;

3. 能力普通者:

答題準確率僅為三成,學業成績一般,能力一般;

4. 能力普通者:

答題正確率僅為三成,學業成績一般,能力一般,在比賽接近尾聲時不小心把咖啡濺到自己身上。

事實上,這四卷錄音分別對應的是:

1. 優秀的人才;

2. 白璧微瑕的優秀人才;

3. 能力普通者;

4. 偶爾犯蠢的能力普通者。

經過統計資料分析,實驗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 白璧微瑕的優秀人才被評為魅力之最,其次是優秀人才,第三名為能力普通者,而偶爾犯蠢的普通人最不受人待見。

這種小小的失誤或瑕疵反而使有才能者的人際吸引力提高的現象,我們稱之為 「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

03 你太「非人類」了,我不想跟你玩兒

心理學上對這種現象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優秀的人通常給人一種 不真實的,不可親近的,冷漠的和「非人類」的感覺。

人們對於這樣的形象不是真正的接納和喜歡,而是持有距離的敬而遠之或敬而仰之。偶爾的失誤則有可能打破這種刻板印象,讓能力出眾者更有「人味兒」,也更「接地氣」。

另一種解釋則從人的自我價值保護角度出發,認為,通常情況下,人們喜歡有才能的人,才能與被喜歡程度是成正比例關係的。 但是,什麼事情都有一個限度, 如果一個人的能力過強,過於突出自己,強到足以使對方感到卑微、無能和價值受損,事情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人首先是進行自我價值保護的,任何一個人,無論如何不可能去選擇一個總是提醒自己無能和低劣的對象來喜歡的。

相反,一個犯小錯誤的能力出眾者則降低了這種壓力,縮小了雙方的心理距離,保護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

所以,不管是孫楊還是詹尼佛,首先,他們本身就是優秀的人才;其次,相較於一本正經地「包裝」自己,逗 B 真性情的小失誤更真切地縮小了觀眾與他們之間的心靈距離。

有沒有想過,之前奧運選手們的爆紅,除了他們自身的人格魅力,還有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外,是不是也有「出醜效應」的一份功勞呢?

古語雲:「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真實,才給人最深的印象;真實,才能走進大家的心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