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勁

人們總是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而是想:「這麼多人都做出這樣的選擇,肯定是有理由的。跟著大家走,準沒錯。」

都是跟風心理

有個人在大街上看到了一間房子前面,排著長長的隊伍,很驚訝:這麼長的隊伍,難不成是有好東西?

不行,我也要去看看。

這麼想著,這個人就排到了隊伍的後面。

半個小時後,終於輪到了他。

他興奮的跑進了那間房子,然後就呆住了:那是一間廁所!

是不是覺得很好笑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做過類似的事情:看到大賣場裡人潮洶湧,我們也忍不住進去;看到路邊圍著一群人,我們也會跑過去圍觀;要是有人站在大街上,莫名其妙的看著天空,也許你也會疑惑的抬頭看看——那裡有什麼奇怪的東西呢?

某化學老師要展示他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

他對同學們說:「這是一種有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臺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

說完化學老師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

不一會,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後排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

不到兩分鐘,全體同學舉起了手。

然而此時化學老師卻哈哈大笑起來,大聲的說:「各位同學,我這裡根本就沒有什麼揮發性液體,那只不過是一些蒸餾水罷了!」

明明是無色無味的蒸餾水,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自己聞到了味道?

且還不只一個?

相信其中一定有人根本什麼也沒有聞到,但是看到別人舉手,也跟著舉手——

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受化學老師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

似乎真的聞到了一種味道,於是舉起了手。

跟著大家走,準沒錯?

為什麼人們會做出跟隨性的行為?

心理學家認為,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

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這就叫做從眾行為。

投資上的從眾效應

股票的投資市場上,從眾效應表現得非常具體。

一些投資者在資產價格突然下跌造成虧損時,為了滿足市場的一些要求,或者為了不違反股票市場上的交易規則,這些投資者不得不把自己持有的資產賣出一部分。

這個時候,其他的投資者看見這樣的情形,也會跟著這些人將自己手中持有的一部分股票拋售,儘管自己手中的一些股票仍然在盈利,這就是從眾效應的具體表現。

在市場狀況好的情況下,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不好的情況下也一樣會出現。

人們總是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而是想:「這麼多人都做出這樣的選擇,肯定是有理由的。

我還是不要亂來,跟著大家走,準沒錯。」

可是事實上,跟著大家走,往往就是錯誤的。

一位石油產業的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當他來到會場時,發現會議室裡座無虛席,已經沒有他坐的位置了。

大亨很著急,於是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向那些坐著的大亨大聲喊:「好消息、好消息,『地獄』裡發現石油了。」

在座的大亨們聽到了這樣的話,都急忙站起來,紛紛的向會場的出口跑過去。

沒多久時間,這個本來座無虛席的會場就只剩下這個遲來的石油大亨。

看著空曠的會場,這個石油大亨想:為什麼我的一句話就讓這些人都跑去地獄了,難道「地獄」真的有石油嗎?

他這樣一想,於是也跟著那些大亨去了「地獄」。

從眾效應的串聯

一個假消息的始作俑者,看見自己發布的消息對人群造成的巨大影響,竟然自己也信以為真。

高明的說服者已經開始利用從眾心理來影響人們的行為了。

廣告商最喜歡告訴我們某種商品最暢銷,因為這樣他們就不必直接勸我們相信他們的商品品質很好。

他們只需要說其他很多人都這樣認為,就足以證明他們的商品品質了。

有些人為了銷售自己的商品,甚至會雇幾個演員來扮成普通人,裝作沒有經過事先安排的樣子來購買東西。

這就是「托」(按:幫腔者的意思)。

不明就裡的人,看到這些「托」的表演,通常會覺得商品不錯,可以買。

有些廣告商,為了表現潮流的真實性,會採用所謂的「即興採訪」的方式。

廣告中的情景是安排好的,參加演出的無疑都是演員,對白也是事先寫好的。

但是不明就裡的觀眾看到,就會覺得這採訪是真的、是可信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