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的時候,會有很強的抗性,因為你對於舊有的比較熟悉,它慣性式的、本然的,會把你吸引過去,那你必須放下它、不理它,然後,安住在清淨的正念中。


剛開始我們在訓練的時候,是從外塵境界來。


外塵境界──譬如這些音聲,這些聲塵呼呼叫……


那你知道:第一個,不是什麼大功夫,就是要把那錯誤的思惟模式給捨掉,那就叫「布施」。


第二個,你要怎麼樣守住?


你必須有所規範,這個叫「持戒」,在這個時候,跟你殺生不殺生無關,只要你心念一跑掉,那就犯戒了、就不能安住了,戒在哪裡?不是那些戒條名相,凡是使你的心能動搖的,通通犯戒。


你要怎麼樣把心安住在正確的思惟模式中?


只要有那樣的誘因,使你離開這個正念的範圍,通通犯戒。


那麼,第三個,為了不犯戒,那你就必須「忍辱」,必須要忍。


這個時候,有個很強的抗性,因為你對於舊有的比較熟悉,它慣性式的本然的會把你吸引過去,那你必須放下它、不理它,然後,安住在清淨的正念中。


那麼,這個時候,那一種抗性就是忍、就是忍。


第四個,不但要忍,自己更要「精進」在正確的方向上,你自然能夠精進完成前面那三個部份。


再來,第五個,「禪定」就自然產生。


有了禪定,那麼,第六個,那個根本智、自受用法樂智,它就誕生了。


接下來的,就是你要靈活運用它,所以才有「方便、願、力、智」。


從行法的立場來看《華嚴經》,那麼,它的一體性就更為殊勝、更具有特色。


這個時候,你讀《華嚴經》,就不是八十卷,而是一念之中就可以完成它!!!


怎麼樣子「一微塵裡現寶王剎,破微塵出三千大千經卷」,你在這個地方就可以深深去體會……絕無虛言,不是誇張啊!這是事實,你要從行法中才能夠印證得到。


假如,你不從行法來,而是從解門講,那跟天方夜譚沒兩樣!


法的殊勝在哪裡?就在於我們的實踐力行。


所以,這一份「保衽」、這一份「長養聖胎」,那是非常的重要。


每一個行者,必然的,需要經過這個階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