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直以為,“修行”就是當我心裏不靜,就一個人跑到山上的廟裏住一個月,其實那個修行現在回想起來很簡單。艱難的修行是看到你最愛的東西被侮辱、被糟蹋,看到很多讓你心痛的部分後,你還可以重新去“面對”。』

許多人會問《紅樓夢》十二釵,你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

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最喜歡”和“最不喜歡”。   

反覆看了二三十次《紅樓夢》我不敢回答

看來這麽簡單的問題了。

人生看來很簡單,卻很難說“喜歡”或“不喜歡”。

但我想談談妙玉這個角色,妙玉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兒,因為家道敗落,不得不出家為尼,她寄養在賈家的寺廟中,看來是修行,卻當然心中積壓著不可說的鬱濁的苦悶。

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對鄉下來的劉姥姥嗤之以鼻,她有嚴重的潔癖,孤芳自賞。這樣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難有朋友,在世俗社會,總是招人嫌怨。

但是,《紅樓夢》的作者,很委婉也使人們感受到妙玉潔癖背後隱藏的熱情,她極愛寶玉,但她的愛是不可能說出口的,她的孤芳自賞變成一種怕受傷的保護,

像最柔軟的蛤蜊,往往需要最堅硬的外殼來防衛。

妙玉的不近人情,正是一種防衛的硬殼。

我們能夠“不喜歡”妙玉嗎? 我們能夠嘲笑妙玉嗎?

《紅樓夢》的作者,沒有嘲笑,只有悲憫;沒有不喜歡,只有包容。

我跟很多朋友提過,《紅樓夢》是一本真正的佛經,閱讀《紅樓夢》的過程,其實就是修行的過程。

在第四十一回,作者把幾個如此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一個是來自鄉下,不識字,有點粗粗笨笨的劉姥姥;一個是十四歲,在貴族家庭長大,養尊處優的賈寶玉;還有一個是出身世家,因為家道沒落而養成孤僻個性的妙玉。

透過三個人在一起產生的人性之間的互動跟關係,使我們有了一種反省與領悟,我們讀小說有時候會問:

讀它對我有什麽好處?我喜歡哪一個人?誰可以做我的範本?

這樣的角度可能都不是《紅樓夢》要提供的。

我覺得《紅樓夢》真正能提供的,是讓我們看到劉姥姥、寶玉、妙玉各自背負著的生命裏要完成的東西。

妙玉在這個小說裏出現的次數並不多,她是十二金釵之一,一個出家的女孩子。

我們知道她有潔癖,愛乾凈到不得了的程度,大家都不敢靠近她。她又是一個高傲得不得了的女孩子,連林黛玉都被她批評,我們覺得林黛玉在《紅樓夢》裏面已經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物,她卻覺得林黛玉對喝茶和音樂的品位還不夠。

可是今天我們看到,妙玉這麽一個品位很高、潔癖非常的女孩子,要受一個苦,

這個苦就是劉姥姥要來她的櫳翠庵喝茶。

我想平時妙玉是根本不會讓劉姥姥這種人去她廟裏的,可今天是賈母帶了劉姥姥來,妙玉不能拒絕。

妙玉等於是賈家供養的出家人,給她一個廟,讓她在這裏修行。我覺得《紅樓夢》最發人深省的就是:一個人最堅持的部分,大概就是最受苦的部分,

修行也不過就是如此。

妙玉這麽愛乾凈,偏偏來了一個臟兮兮的老太太,她要怎麽辦?

當然我們也會反省:修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我覺得第四十一回作者完全在寫佛經,你會發現修行是你覺得不可褻瀆的東西忽然被褻瀆了,而那個褻瀆恐怕是修行的開始。我進入中年以後,

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如果我愛美,當我看到那個美被蹂躪跟糟蹋,我還堅持、還相信,它才對我有意義。如果我那麽容易放棄,我就知道我的修行其實還不夠。

後來尼姑把劉姥姥用過的成化窯的杯子拿進來,妙玉就吩咐把它丟掉,大家知道成化窯是多麽珍貴的東西,可是因為這個鄉下老太太用了她的杯子,妙玉覺得惡心,就不想再要了。

我相信真正的潔癖並不是乾不乾凈的問題,而是心靈上不能容納東西了。

妙玉這一場戲,常常被提及,林語堂在好多場合講到《紅樓夢》,

說他最不喜歡的人就是妙玉,他覺得妙玉實在太過分了。

可是我看到這一段,不覺得我會不喜歡妙玉,因為我要藉這段去反省,是不是我心裏也有一個妙玉?

我要提醒自己,當我愛一個美的東西時,一定不要忽略,沒有任何美或是高貴的東西比人更重要!

所以我覺得作者是在講“寬容”。

林語堂何等聰明,可他還是有分別心,他認為妙玉對劉姥姥的態度不好。

可是我覺得作者在這裏要寫的是妙玉的苦,妙玉最後走進一個大悲劇,

被匪徒強暴,就是說我們背負的東西,也是最放不開的部分,

到最後讓你領悟的剛好就是這些東西。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主要講了兩件事:

一件是賈母帶劉姥姥去櫳翠庵喝茶;另一件是劉姥姥因為喝醉了酒,誤入寶玉的房間。

大家感覺一下,如果寶玉真的是曹雪芹,他是故意讓劉姥姥到他的房間去撒野的,他大概還很高興劉姥姥來這裏撒了一回野。

我過去一直以為,“修行”就是當我心裏不靜,我就一個人跑到山上的廟裏住一個月,其實那個修行現在回想起來很簡單。

艱難的修行是看到你最愛的東西被侮辱、被糟蹋,看到很多讓你心痛的部分後,你還可以重新去“整理”。

寶玉那麽愛美,房間裏全是精致繡花的幕幔和各種奇香異草,普通人一步都不敢踏進去,可竟然來了一個劉姥姥在裏面又吐又拉,弄得一屋子臭氣。我相信這就是作者想表達的“修行”。

寶玉對生命品格的要求,必須經過一個被踐踏的過程,他才知道生命是什麽。我們年輕時很難懂這個,所以第一次看到那個成化窯的小杯子,會覺得好可惜。

那時候還是珍惜杯子,慢慢才懂得作者的深意。

所以我想這一段其實寫得非常巧妙。

第四十一回也是《紅樓夢》一個重要的轉折。

為什麽要讓劉姥姥進怡紅院寶玉的房間?

為什麽要讓劉姥姥進到妙玉修行的櫳翠庵?

我覺得這都是刻意的安排。

你會發現,如果劉姥姥沒有來到這兩個地方,我們對它真正的美和缺陷就不會了解,因為美好和缺陷都應該被註意。

櫳翠庵是所有人走過都不敢進去的所在。

五十回裏有一段,天降大雪,櫳翠庵墻頭開出最美的紅梅花,可沒人敢進去跟妙玉要一枝梅花,因為妙玉講話很難聽,如果你稍微講錯話就被她諷刺,一輩子都不舒服,所以沒有人敢去招惹她。可是我們知道妙玉喜歡寶玉,寶玉去求紅梅花,妙玉就送了他一大枝。

從這裏面我們可以看到,妙玉在人生當中有著非常明顯的選擇——

她喜歡的跟她不喜歡的,她的分別相是最大的,而她剛好又是一個最應該修分別相的出家人。

《金剛經》中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相信妙玉一天可能讀很多次,可是劉姥姥用過的一個杯子她都不要,這個分別相何其嚴重。

所以作者是不是在寫佛經,我想大家馬上就懂了。

真正的修行並不在語言上,而在行動中。

《紅樓夢》的作者引領我們去看各種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貴的、卑賤的、殘酷的、富有的、貧窮的、美的、醜的。

《紅樓夢》的作者通過一個一個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們知道他們為什麽“上進”,為什麽“潔癖”,為什麽“愛”,為什麽“恨”。 生命是一種“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環輪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慈悲”其實是真正的智慧。

《紅樓夢》使讀者在不同的年齡領悟慈悲的意義。

慈悲並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過生命不同受苦的形式之後

真正生長出來的同理心與寬恕。

十二金釵,或許並不是十二個角色,她們像是我們自己的十二種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

寶玉關心每一個人,關心每一種生命不同的處境,他對任何生命形式,都沒有“不喜歡”,都沒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頭、僕人,在他的心目中,

都是應該被尊重的對象,都是可以被欣賞的美。

他在繁華的人間,看到蕓蕓眾生,似乎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沒有比較,只有欣賞,只有歡喜與讚嘆。

寶玉,其實是《紅樓夢》中的菩薩。

寶玉愛每一個人,他的愛都沒有執著與占有。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寶玉的本性。

《紅樓夢》的閱讀,因此是一種學習“寬容”的過程。

少年時讀《紅樓夢》,喜歡黛玉,喜歡她的高傲,喜歡她的絕對,喜歡她的孤獨與感傷;也會喜歡史湘雲或探春,喜歡她們的聰慧才情,喜歡她們的大方氣度,

喜歡她們積極而樂觀的生命態度。

《紅樓夢》一讀再讀,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寶釵,不再是王熙鳳,不再是風光亮麗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極悲憫的筆法寫出的賈瑞,或薛蟠。

他們陷溺在情欲中無法自拔,他們找不到生命上進的動機,他們或墮落,或沈淪,但作者卻只是敘述,卻沒有輕蔑或批判。

世界文學名著中很少有一本書,像《紅樓夢》,可以包容每一個書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

我當然也會在自己身上看到賈瑞,看到薛蟠,看到自己墮落或沈淪的另外一面。

一本書,可以讓你不斷看到“自己”,這本書才是一本可以閱讀一生的書。   

《紅樓夢》多讀幾次,回到現實人生,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原來也都在《紅樓夢》中,每個人背負著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運,或許我們會有一種真正的同情,也不再會隨便說:喜歡什麽人,或不喜歡什麽人。

這幾年,細讀《紅樓夢》,有一種領悟,覺得《紅樓夢》其實是一本“佛經”。

我是把《紅樓夢》當"佛經"來讀的,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

蔣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