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知識份子,一個從事經營工作乃至上層建築工作的人一生沒有和真正的僧侶交流過,結識過,確實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不久前,兩個朋友來山上看我,在寺裡寺外轉了轉,欣賞了古樹,古建築,在流通處,其中一個搞了多年雜誌的朋友看著滿滿幾書櫃的佛學經典書籍,問,到底是什麼需要寫出這麼多書來。




搞雜誌的當然讀過更見過各種書籍。




但,這樣的書籍卻是第一次見,一瞬間我有些困惑,但立刻就理解,豈止是我的這個朋友,很多知識份子和從事經營工作的人的教育背景中沒有這一環節。




不是信仰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佛教對中國文化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不可能被忽略掉的。




當然,我也是個半瓶子醋,也是不知所以,但對事理上仿佛是知道一點,告訴我的朋友,這麼多書就講一個道理。寫出這麼多來,就好比是爬喜馬拉雅山,從南坡爬或者從北坡爬,道路不同,但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




朋友挺信服的,頻頻點頭,誤以為我真懂一點。




其實,我哪裡懂啊,多年前,一個禪宗大師跟我講,你要是出家,三十年,大概能摸到一點皮毛。




從現在開始算,等我知道一點皮毛的時候,我都七十歲了。




要真能做個老僧,也是件喜人的事情啊。




因為,我確信,有修為的人和世間的普通人是不一樣的。誰都可以觀察的出來,僧侶們的平靜、從容、慈悲絕對不是個普通人所具備的,就是演員演也演不出來。




那是從內心裡發出來能夠感染和照射他人心靈的力量。




龍泉寺的很多僧人都具備這樣的特徵。




每天跟他們在一起,僅僅是從文化和經營上就一直有收穫。當然,無論是文化或者經營最終還是要歸到心靈的問題上來。




我有幸在山上和我仰慕的僧侶進行過一些交流。令思想、心靈、情緒上都有些有趣和豐富的收穫。




在門外等人的時候,一名經常為居士講課並時常出現在學誠大和尚身邊的年輕僧侶也在等人,由以前的一些夢境談起,談到了一些疑問。




年輕僧侶一一耐心為我解答。




很受益。




接著,談到自在的問題。




僧侶說,你繫縛的很厲害。




我說,是。




這就是我的心結,看似我是放下了,公司不要了,一家人全都上山過與世無爭的日子了,偶爾有朋友來看看我,閒居山間,和僧侶們學了點修學術語,也學了點舉止做派,不知道的還都以為我還不得有多深多大的修行,其實,自己心裡知道,內心裡的焦慮感從未放下過,內心深處的壓力也從未放過我。




應該就是僧侶跟我說的繫縛。被他一眼看穿。




我仔細想過這個問題,但不得其解,名利心吧,看似好像放下了,情色欲望吧,看似也好像放下了,世間的面子看似也好像放下了。




既然都放下了,那就應該沒有繫縛了呀。




那說明,還是沒有放下。




這個問題想的比較幼稚,問的也比較幼稚,讓我想起了多年前親近的那個禪師,也是天天追著問了很多問題,現在想,有的問題真是蠢。人家從不著急,一一耐心解答,甚至於有一次一個朋友的朋友要見見禪師,因為這個朋友的朋友可能會給我帶來些生意上的利益,所以我熱心地給約好了,朋友來晚了,禪師又有事要出去。




就這麼等啊等。我急的不行。禪師也不著急,陪著我。




仔細回憶一下,傻事沒少幹,傻問題真沒少問。




眼下和我交談的這名僧侶也是一副從容淡定的樣子,讓你心裡踏實,安靜許多。談到繫縛的問題後,又談到自在的問題,很想知道自在的狀態。




我問,那您自在了嗎?




僧侶答,沒有。




一聽自己就有點灰心,沒自在都已經如此境界,自在了還了得。已然不是我能想像和揣測的了的。不過,和僧侶們的交流有灰心,但更多的是受用。




幾乎每週思想上比上周都有明顯的開通,過去看不懂的書能入心看了,體會不深的話有更深的體會了。等等。




上山前,一本叫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書,是一本極其重要的修學經論,因為是由藏語翻譯成漢語,再加上行文習慣和文化距離,一直讀著都覺晦澀艱難,忽然有一天就讀著很順了。很奇怪,不過,又不奇怪,總跟高人在一起,肯定是有影響的。




記憶力也在提高,過去要猛讀一百遍的才能記住的句子,現在讀十遍即可牢記下來。




很有意思。




每天早上七點半,竟然都可以聽到另一名僧侶的開示、講經。




每週的某個晚上能聽到另一名僧侶的開示講經。我第一次見到這些僧侶時,從他們誦經及開口說話,行為舉止,當即就被其氣質深深折服。




聽他們講經,當機立斷,流利坦率,直指人心,但不損惱人,常常令我聽到茅塞頓開。其趣味和感受不是語言容易表達的。一般我能找到的詞就是“茅塞頓開”、“瞠目結舌”、“目瞪口呆”、“心悅誠服”。




“盪氣迴腸”就不恰當了,但能描述一種感受。那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受。




總之,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這些感受有什麼用呢?




也許對解我的繫縛有用,也許沒用,還讓我增加一個因自己的喜好而再增加一個繫縛。不過,就不想那麼多了,慢慢跟著學吧。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感受和在僧侶身邊薰染出的能力如果用在寫作上,用在經營上,用在藝術創作上,絕對是有大用處的。當然,您會判斷這篇文章是行文者習慣的誇大和嘩眾取寵,有這個可能。




但,換個角度去想,畢竟這裡陳述和表達的是一個傳承了兩千五百年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的思想、信仰,歷代高僧大德與大知識份子的公案都可以佐證凡人完全可以從中獲得我們需要的能力和見解,對我們有用處是不用質疑的。




沒有表達好,是我的語言能力的問題。




當然,在山上所獲得的這些能力,得下山才能用的上,可是用上了可能就是名利心,是繫縛,也可能我根本就沒放下過。嘴上說放下了,心裡都還掛著呢。




誰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