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於民國22年在上海舉行的護國祈安法會,曾經對四眾弟子開示,「修行要福慧雙修,而成就佛果的無上大道,這是最上最究竟圓滿的成就。」


依此而言,我們修行的基礎是什麼呢?就是戒律,戒、定、慧三無漏學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戒」是修學的基礎與地基,再依次的修學各種法門。每一種的法門都是不分高低上下,法法平等,法法殊勝,沒有那一種就較為高深奧密,所有的法門都是為了適應不同眾生的根機,不然的話佛陀就不用說那麼多的法門,那麼多的經典了。


念佛的人說念佛最好,修密的人說修密最快速……,如果這樣的話就是毀謗佛法了,因為所有的經典、法門,都是佛陀開示的,《金剛經》上談到世尊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佛陀所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的,都不會誑語虛妄的,只是時間與地點的不同,而且所面對的眾生也都不一樣,對不一樣的眾生針對他個別的問題,給予適當的法門。所以佛教中分有空宗和有宗,或說是性宗與相宗,太執著的人說明緣起性空,打破他的執著。


就像禪宗反倒是不鼓勵念佛,而淨土宗就叫你把阿彌陀佛觀想的愈大愈莊嚴,觀想極樂淨土的殊勝善妙,花鳥、行樹、羅網、樂音等等,以上所說二宗都是根據經典的記載而闡揚,都是佛陀親口所說,因此為了不同的眾生,佛陀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


唯識宗說「一切唯心造」,所以修行的重點著重於轉變你自己的心識。我們根據經典來觀想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是怎樣的相好光明,清淨殊勝,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光,極樂世界的黃金鋪地、七寶行樹……,在心識中種下這樣的種子,久而久之,連睡夢中都會有阿彌陀佛的現前,以彌陀經來說是有淨土的,地獄也是存在的。但如果以《金剛經》來說是沒有的,因為一切都是空性,那到底有沒有呢?一半一半,如果你的心念散亂,又不斷造作惡業,那麼地獄是隨時存在的,可是假若你執著於《金剛經》的空,便認為一切都是空的,就不信因果,沒有善惡、淨土、地獄….那就變成惡趣空、頑空,這樣子,就更麻煩了!寧可執著「有」也不可以執著「空」,因為眾生是有,善惡因果是存在的,作如是因得如是果。


念佛的人也是一樣,心識要能轉變,不可以缺少福德因緣,要以戒為基礎,因為「戒為無上菩提本」,能防非止惡,但是不簡單,它禁止我們不准作惡,身口意三業保持清淨,持得愈嚴謹,內心就會自在清涼,戒其實是一種保護,地基若是愈鞏固,修行就會愈得心應手。


戒就像是我們的命根命脈,持戒清淨莊嚴,就鞏固了我們的命根,身體過得多麼的好,多麼的舒適,照顧得太好,都比不上保護「識」,因為一切都隨識而轉。因此,念佛持戒,為善布施,就是保護這個「識」。生命結束之時,身體並不能隨著帶走,所以身體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識」、自己的「法身慧命」才是我們該留心的事,自己平常所想的所做的是不是都是清淨良善,不管人家看得到的時候,或者是沒有人看到的時刻,都能光明磊落,沒有違背因果法則,特別留意的原因就在於,臨命終時只有業報會隨著我們生生世世。


親近善知識、修學佛法真理,才能向著菩提道前進,藉由大眾共修的力量,我們自己也精進用功,用這份功德與善根來莊嚴那無形的、看不見的法身慧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