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黎 來源:有書(ID:youshucc)
婚姻雖然是兩個人的結合
但本質上是一個人的苦修和成長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一直以來,人們都有一個共識: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才能把它經營好。
但仔細想想,這個觀點有很多不合理之處。
如果是這樣,即便你付出100%的努力,也只能起到50%的效果。
於是,我們會試圖改變對方,但越是期望對方改變,越會身陷痛苦的深淵。
婚姻中的大多數煩惱,皆來自於此。
所以,一個顛覆性的真相就是,婚姻只是你一個人的事。
作家張德芬對此說過一句頗為經典的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明白這個道理,才是婚姻幸福的開始。
婚姻的本質不是愛情而是功利
婚姻最令人期待的驚喜,不是那個人有多愛你,而是你能在這段關係裡,獲得想要的東西。
在美劇《老友記》中,有一對戀人錢德勒和莫妮卡,就是因為內心需求能從對方身上得到滿足,而發展出一段和諧的感情。
錢德勒幼時父母離婚,使得他長大後恐婚,所以莫妮卡從不催他結婚。
莫妮卡的爸媽則一直對她缺乏肯定,這讓她對自己很苛刻,所以錢德勒都會包容她的潔癖和完美主義。
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說:
擇偶很少與浪漫愛情有關,婚姻是出於政治的、經濟的、實用的和家庭的目的。
他認為,人們在童年時都會追求兩樣東西:歸屬感、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從家庭中得到,他會在以後不斷去尋找那個能給他帶來這種滿足的人。
所以,我們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動機,大多是為了滿足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
或許很功利,但亦是現實。
婚姻中的衝突,源自你個人的心理創傷
如果說兩個人相愛的動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兩人產生衝突的真正原因,則往往是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對方的反饋。
在王朔的小說《過把癮》中,方言和杜梅是一對將吵架當成日子來過的夫妻。
杜梅總是懷疑方言出軌自己的同事賈玲,賈玲來家裡拜訪,她嫌方言對賈玲過於熱情,街上碰到方言和賈玲在一起,就懷疑他們有染。
兩人產生矛盾,杜梅總是靠讓對方猜測、冷戰、出走來獲取關注。
其中有一次兩人爭吵過後,杜梅在深夜離家出走。
但其實她並未走遠,就躲在小區裡想看看方言會不會出來找她。
很多人覺得杜梅做作,但在後來卻找到了答案。
杜梅父親在她小時候出軌,後又失手殺死了她媽媽。
她時刻提防方言出軌,總是無故吃醋,是因為她生活在父親出軌的陰影中,怕方言像父親背叛媽媽一樣背叛她。
她靠出走、冷戰來獲取方言的關注,是因為她從小一直被父親忽視,想從方言那裡確認自己被重視。
他們之間的爭吵,看似是兩個人之間的衝突,實則是杜梅個人的內心衝突。
這種衝突表現為:
當你發現對方忽略了你某一種感情時,你會立刻引起自己曾經的傷痛;於是你試圖控制對方的行為,藉以控制過去的創傷;但是你並不願面對爭吵背後的痛苦,你只是用憤怒來保護自己,因為這永遠比面對痛苦要容易的多。
因此,婚姻中最大的問題,可能不是兩個人之間的問題,而是我們面對自己痛苦的態度。
如果我們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接納曾經的自己,直面屬於自己的傷痛而不歸罪於伴侶;我們也就能真正理解伴侶,遇到衝突或意見相左時,不會一味地敵對。
解決婚姻問題,先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婚姻自始至終,都是你一個人的事。
很多看似屬於伴侶之間的問題,其根源都在於自身過去發生而未解決的部分。
德國情感醫師愛娃在《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裡說過:
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請將尋找愛的觸角伸向自己的世界。
幸福是自己給自己的,而非來自對方。
曾有一位女領導人去買花,花店老闆說:“你真幸運,嫁給了一位總統!”
她微微一笑說:“我嫁給你,你也是總統!”
不是我嫁給誰我就幸福,而是我是誰,嫁給誰我都幸福。
所以要想解決婚姻裡的問題,就要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關注自己,而非對方
有人曾問一位結婚50年的老者,如何保持婚姻的長久?
他說:“就當這婚沒有結。”
我們在婚姻中常常犯的錯誤是,試圖去改變對方,而不是去了解、改變自己。
但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一對最般配,也沒有完美伴侶,如果只是寄希望於對方的改變,往往只能是失望以致絕望。
直面自己內心深處的問題,準確理解你在婚姻中的需求,降低對伴侶的期望值;不一味地向伴侶索取重視和關注,以滿足內心被愛的需求,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婚姻中的問題。
一個不會游泳的人,總是換游泳池是沒有用的。婚姻亦然。
不放棄自我成長
在南非的沙漠裡,有一種草叫“不死草”。
它可以死去百年,但只要下一場雨,種子在幾個小時就會破土長出小苗,在短短的幾週內開花結果,然後再被烈日烤死,繼續等待下一場及時雨。
它們不會抱怨命運,只會耐心等待自己需要的雨水來臨。
心裡有一顆不死草的種子,保持旺盛的自我成長慾望的人,才會擁有自己的價值感和安全感,對伴侶的需求,也會降低很多。
當我們注重於自己的成長,真正地去愛自己,就會對伴侶的要求少一點,計較少一點。
對方的缺點依然存在,但你們的關係,卻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盡可能地愛和接納對方
楊絳和錢鍾書一直被譽為當代完美婚姻的代表。
但是,在《我們仨》中,楊絳“數落”了一大堆愛人的不完美:一心鑽研學問,不通人情世故;生活能力差,對家務事一概不知。
但是她全然接納了這種不完美,正是這種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成就了兩人和諧美滿的婚姻。
《親密關係》一書中說:親密關係的核心是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與情境無關,不需要前提,而是由心散發出來的。
在婚姻中,這是智慧,也是技巧。
當你明白打開幸福婚姻的那把鑰匙就是你自己時,你就不會對對方有過高的期待與依賴;當你改變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心沒有缺口,你就不會再去苛責伴侶。
婚姻在本質上不是兩個人的磨合,而是一個人的苦修;是兩個人的結合,但更應該把它看成一個人的成長。
就如《天地一沙鷗》中所言:“如果你想盡快到達一個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經在那裡了。”
對於婚姻,更是如此。
🎀🎀🎀
🎙️110年05月22日 (六) 專題講座(三小時):
高維度心流的量子思維:
成長(growth)心態的真實自我
與定型(fixed)心態的虛幻自我
🎙️主講人:林文欣
著作《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
的人生十二堂課》
💌報名表: https://reurl.cc/Kxnoje
🚂 成長叢書(中文書與電子書):
📘 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的人生十二堂課
📘 https://bit.ly/3f2Jtr1
📕 生命解碼:啟航宇宙尋根之旅
📕 https://bit.ly/2XpGh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