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阿嬤會說:「孫ㄟ,先去把書包放好再去看電視……」、「先把手洗乾淨再吃飯……」


阿嬤很清楚,為了能夠看電視,乖孫ㄟ會趕快把書包放好;為了能吃喜歡吃的菜,會願意先洗手。在我們相對不喜歡的事情後面,安排相對喜歡的事,那麼我們會快一點把不喜歡的事情做好,這是大人、小孩都適用的法則。


譬如,我平常上班很累了,可是回到家如果不加班,明天又會累積新的工作。實在提不起勁,怎麼辦?那就勉強自己,先打開電腦,寫幾個字,再去吃飯。吃完飯,稍微走一走,再打一段報告,去洗澡。洗完澡,再工作一會兒,然後喝個水、伸展一下肢體……。


我有無數個晚上、週末,都是這樣度過,相對不喜歡的,相對喜歡的;相對不喜歡的,相對喜歡的……間隔安排,會提高一點效率,不喜歡的事也會多做一點。化整為零,先求有再求好。


孩子也是這樣,不需要把所有功課都集中一次寫完,再做其他相對喜歡的事,這樣效率會比較低。除非,功課很少,或就這麼剛好,孩子非常喜歡寫功課。


也不要先讓孩子做完他相對喜歡的事,再做他不喜歡的事。譬如,先把電視看完,再寫功課的時候,孩子就會寫得很痛苦,花的時間比較久,大人也不高興。


老祖母的法則,又叫做「普墨克原則」(Premack principle)。執行這個方式很重要的前提,是所謂「相對喜歡」的事,不能過度吸引孩子。譬如,看電視五分鐘、打電動十分鐘,其實不太可能讓孩子能甘心回到「相對不喜歡」的事上面。


所謂「相對喜歡」的事,依據每個人會有不同,一般來說,包括:去上廁所、洗澡、做一點伸展動作、喝水、做一點簡單的家事、整理自己的桌面或房間……等,比較輕鬆不花大腦的工作。


此外,人性化的時間規劃很重要,如果孩子放學,就要去安親班或補習班,晚上八、九點,甚至十點以後才能回家,就只能準備吃一點東西、洗澡、準備明天的東西,然後趕著睡覺,當然不太有時間執行普墨克原則,不太可能多做一點「相對不喜歡」的事,只能進行基本的生理照顧而已。


其實,執行普墨克原則,可以讓整體的工作效率提升。除了增強本身的行為法則,還能讓我們稍做喘息,減少疲憊,可以有更清醒的頭腦。


現在讓孩子沉迷的事物越來越多,例如:手機電動,不但會花上許多時間,造成情緒不穩,又沒有休息的效果,還會讓眼睛乾澀,肌肉疲勞。這些事物,平常就該積極管制,不能當成調劑身心的工具來使用。


在教養孩子方面,其實老祖宗也傳下了一些智慧,我們要珍惜、了解,用文化的力量來幫助孩子。


~改編自《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新手父母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