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在養殖場裡的痛苦一生




一、從蛋裡孵出來後,由於小公雞對業者毫無價值,所以,一出生就全被丟進麻袋,讓它們互疊窒息而死。有些工廠還會把小公雞碾成“雞粉”,摻入喂母雞的飼料,演變成“雞吃雞”的人間慘劇!




二、小母雞在成長過程,須“去喙”兩次,因此,我們平常看到的雞嘴,總是扭曲變形。




“去喙”是把血管和神經燒死,當然造成強烈的疼痛,而工人一旦沒控制好造成去喙過度,就變成「廢雞」被判死刑。




三、利用打針、投藥、增加照明時間等任何手段,讓它們快速長大好准備下蛋。對人類而言,時間就是金錢。




四、隨時“淘汰”弱小、跛腳、生病的小雞,就像希特勒的集中營對待俘虜一樣。




五、小母雞養到約四個月大之後,就移至“蛋雞捨”開始產蛋。




這時母雞改被關在狹小的格子籠裡,平均每只雞一輩子的生活空間不到一張A4列印紙大,連張開翅膀也辦不到,更不用說滿足每只母雞所渴望的沙浴和築巢。




六、母雞不管吃飯、睡覺、發呆……雙腳只能踩在格子籠的鐵(鐵食品)絲上,因為沒有堅實的地面支撐體重,每只雞的腳都因而變得又粗又大,甚至有的雞腳膚肉早就「鑲入」鐵絲。




另外,格子籠的底層設計是傾斜的,為的是讓母雞下蛋後蛋會自動向前滾以便收集,由此可知,母雞活在地球連想要站得舒適的權利也沒有。




七、在一個工廠化的雞舍,一個工人要看管幾萬只雞,如果母雞的腳爪或翅膀卡進格子內,那多半就只能活活餓死或渴死。




八、在產蛋期間,若母雞寡產或生病無法下蛋,就只有殺無赦。




因為這些母雞每天會浪費業者的飼料成本,所以當然不可原諒。因這項理由而前後被屠宰的蛋雞,高達總數的百分之二十。




九、蛋雞低頭吃飼料時,由於脖子會與鐵絲發生磨擦,往往脖子前都是光禿禿一片。




而身上其他地方的羽毛,也長時間與鐵絲網磨擦持續掉落,到後來每只雞都變成禿毛雞,再加上互啄所造成的傷口,一般人看到的反應通常是既憐又惡。




十、讓母雞活著最沒尊嚴的,莫過於要母雞在“眾目睽睽”的情況下生蛋。




原因是,蛋雞的心理世界竟然和人類相同——就像沒有女人願意在大馬路旁公然生孩子一樣。由於在格子籠裡無法築巢,所以,每次母雞都是盡力把蛋忍在肚子裡,當你看見母雞一再鑽到同伴的雞腹下想找個隱蔽處下蛋(別的雞當然不是趕它就是啄它),不知您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會是如何呢?




十一、由於居住環境過度惡臭、擁擠、喧囂,雞籠內的雞,不時互相打架或受驚嚇……母雞所受的身心煎熬何其嚴重,但這不會是經濟學裡想討論的範疇。




十二、母雞生蛋八個月後,產蛋量會逐漸低落,這時業者為了制造另一波的“產蛋高峰”,就對母雞實施“強迫換毛”。




要強迫換毛,必須讓雞的生理遭受最大的壓力(壓力食品)和緊迫,因此全世界的養雞業者都是采取不給它光、不給它水、不給它飼料三管齊下,讓母雞原本就只剩不多的羽毛掉光再重新生長。




期間若痛苦到死掉的,只能怪自己命薄;若存活下來的,則產蛋量會提高維系約半年,但這也是母雞生命中最後的一段煙火。




業者用盡了千方百計,與一百年前的蛋雞相比,它們現在每年的生蛋數,是過去的足足五倍。




十三、強迫換毛的半年後,母雞失去產能再也無利用價值,一樣只有接受被屠宰,做成鹽酥雞、雞湯或寵物飼料。




由於業者之間是以屠體處理完後的淨重來算錢,所以,母雞在被宰殺的前兩天,沒有人會好心給它們吞進任何食物,這樣人類又可從每只母雞身上壓搾九角的新台幣。




蛋和牛奶是不是素的,其實早已無需花費精力討論,我們只要問自己:




這樣得來的東西,吃下去是否能心安?吃下去還會有任何好處、營養嗎?!




這樣的文章不忍卒讀,這樣的做法竟是行業的公認作法!




末學懺悔自己以前愛吃雞蛋、牛奶、一切肉食的行為,特此悔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