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化奠祭到自然葬法,聖嚴法師把簡化、節約、惜福、培福的環保精神,透過禮制改革而成為社會性教化。程序簡樸的植存,真正回歸自然本懷,骨灰入土,化作春泥,滋養花樹,護持每一朵花盛開的香氣,為人間帶來芬芳祝福。


十五度斜坡,七個「之」字彎道蜿蜒而上,峰迴,路轉,進入「金山環保生命園區」,聖嚴法師恩師東初老和尚的骨灰,在這裡入土大地。


這是二○○七年,一個歷史時刻完成於山水空間,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與中華佛教文化館住持鑑心長老尼,共同代表聖嚴法師,將老和尚的骨灰,親手置入植存穴中,回歸大地。全國首座非墓地、不立碑、沒有祭拜儀式的「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啟用的一刻,正是東初老和尚遺願圓成的歷史瞬間。


距此三十年前,一九七七年,東初老和尚圓寂,遺囑交代聖嚴法師別為他土葬,火葬後也不許留取骨灰或舍利來供養,而是將之和麵撒在海中與水族結緣。


老和尚在世時曾對聖嚴法師說︰「做人不要那麼愚蠢,既知活著時這樣那樣都是幻相,死了後還要一座墳墓,豈非可笑。」聖嚴法師遵師遺囑,照辦了。


照辦的不是把骨灰撒入海中,而是植入大地,植入引領時代風氣的新思維裡。其實,或海或地,精神無別,在海,是眷養水族的汪洋;在地,則化作滋護花樹的春泥。


生前自在,身後不占空間,果東法師如此尊崇老和尚的悲智心懷,「師公往生到現在已經三十年,雖然我沒有見過他老人家,但能在歷史的一刻,代表師父植存師公的骨灰,體會師公的精神理念透過師父的方向導航,延伸到我們這一代持續落實,成為後世子孫生命教育的一環,我覺得在時空意義上非常殊勝。」


在風氣形成的最前端


環保自然葬程序簡樸,將往生者的骨灰裝在五個植存紙袋,由親屬分別置入五個洞穴中,不執著傳統風水理論,破除「據洞為親」的墓穴觀念,真正回歸自然本懷。


如此的創新作法,聖嚴法師縱觀社會趨勢:「任何風氣開始形成的時候,大家會覺得格格不入,或對新思維採取排斥態度,但之後會慢慢習慣的。樹葬、海葬,以及法鼓山現在正推行的環保自然葬,都是新思維,有其時代性與地區性的需要,原因是人口愈來愈多,可用的土地愈來愈少。」


環保自然葬氣象新成,但背後蘊蓄的動能,卻是法鼓山環保傳承的歷史氣候。從二○○七年生命園區啟用,回推到一九九四年的禮儀環保及佛化聯合奠祭,再溯返一九七七年東初老和尚的遺願,環保精神一脈綿延。聖嚴法師更探源到佛陀時代談「環保」二字:「環保,是現代名詞的借用,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以及他流傳下來的經典,都是圍繞著『環保』而言,特別是心靈環保,教導我們的心不受種種的煩惱所污染,不受環境、困難所干擾,從而延伸到日常中的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


小小生命園區,大大突破殯葬觀念


自然葬法,呈現聖嚴法師賦予的四重環保精神。


台灣地狹人稠,蕞爾小島卻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聖嚴法師倡導環保自然葬,讓土地循環利用,不破壞本有景觀,不造成後代負擔,有助生態環境與人類生活共存共榮,這是「自然環保」。


骨灰植存沒有繁文縟節的殯葬儀式,也不焚燒紙錢、香、燭等,亦無國籍、信仰限制。山水天地間,靜穆莊嚴,用最純淨的方式將骨灰置入洞穴,以綠色向世間告別。時間上,空間上,儀式上,完全合乎「禮儀環保」的精神。


環保生命園區雖只小小四百多坪土地,卻大大突破殯葬觀念,反思兩千多年喪葬文化衍生的積習,一改鋪張奢華的禮俗,節葬、潔葬,「生活環保」的簡樸蘊含其間。


生命園區位在流水潺潺的曹源溪畔、林相蓊鬱的優美緩坡,山徑兩側,百合花、櫻花、含笑花迎風搖曳,往生者的骨灰入土於一片修竹幽篁裡。因為有五個洞穴,骨灰可分由五位家屬親手送行,一個洞穴三個程序,罝入骨灰,獻上花瓣,覆蓋沙土。置入,獻上,覆蓋,…,五個洞穴十五個程序,每一個動作深深憶念,一一作別,一一譜入大自然的生命交響樂。聖嚴法師說:「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骨灰入土,化作春泥,滋養花樹,護持每一朵花盛開的香氣,為人間帶來芬芳祝福。從此綿延為天地間的元素,交融於山水,成為山之蒼翠的色澤,成為水之婉曲的線條。禪宗不落形式的哲思在這裡迴盪,不設墓塚,不立墓碑,不覺陰森恐懼,歡喜看生死,「心靈環保」連結著生命最終極的課題。


法鼓山關懷院果選法師職司生命園區事務,他從「生命權的平等」,談及對聖嚴法師所倡環保自然葬的體會:「大地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平等性,人要生存,地球也要生存,不能因為人的需要而把地球給耗盡了。地球要長長久久地存在,就像人類想要長長久久存在一樣,萬事萬物的生命亦同。我們在考慮一己立場時也必須尊重他人立場,這就是平等。佛教的觀點認為,一草一木都有佛性,不能因為它沒有發出聲音,就忽視它的存在。師父提倡環保,正是要尊重大地萬物的生命,當人們的心,能夠對每一事每一物善加珍惜保護,自然而然會關注環保問題,這就回歸到一個寬闊的慈悲心懷,亦即心靈環保。」


告別,一堂莊嚴的生死學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主軸,聖嚴法師提倡「禮儀環保」,諄諄之心就是希望透過「佛化奠祭」,推動簡約、莊嚴的佛事文化,淨化傳統殯葬風氣,同時也做到生死關懷和生命教育。這是早在一九九四年,有感於民間殯葬風俗的繁文縟節、鋪張喧鬧而促發。


「喪禮,古今中外、任何宗教都很重視。」聖嚴法師說:「中國民間的喪禮本以儒家為規範,但漸漸摻雜傳說與迷信,變成了活人藉死人風光的鋪張場面。有時看到盛大的出殯隊伍,綿延數公里,交通阻斷,敲敲打打,破壞了環境的寧靜,對往生者也無好處,這種禮儀毫不環保。我在日本留學時,看到電視報導類此的大出殯,旁白者這樣問,大家猜猜這在什麼地方?答案是台灣。台灣舉行告別式通常需時半天,家祭、公祭、出喪等流程繁複,因此我提倡禮儀環保,主張儀典在一個小時內完成。奠祭中大家一起念佛,把功德回向給往生者;並且講述往生者生平,讓大家感念他對家庭、社會的貢獻,覺得人生一趟不虛此行。死亡是此生的功德圓滿,是走向未來的起點,在莊嚴、肅穆、溫馨的氣氛裡,用佛法為往生者祝福,讓家屬感到安慰,與會親友也靜思有得,彷彿上了一堂莊嚴的生死學。」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曾經擔任助念團輔導法師長達十年,精準掌握聖嚴法師所推動的「禮儀環保」理念,他回顧殯葬文化的時代腳步:「早年民間助念風氣還不興盛,師父看到這個現象,於是深入宣講助念的重要性。助念,一者可讓往生者得益,二者帶動家屬念佛,幫助安定心緒,在頓失親人時感受到溫馨。多年來,法鼓山落實關懷的功能,在理念的傳佈、禮儀的養成、形象的建立上,形成潛移默化的力量,社會的助念風氣帶動起來了,在佛化奠祭的著力也屬法鼓山最為積極。過去也許人們會想,民間習俗根深柢固,諸如佛化奠祭、環保自然葬真能翻轉社會的慣性嗎?我從師父身上得到啟發,永遠不要灰心,永遠充滿希望光明,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利他,從一己之心開始,從小處做起,一點一滴,抱持這股精神,法鼓山一路走了過來,社會有了迴響,引領風潮的影響力就展現出來了。」


從佛化奠祭到自然葬法,聖嚴法師把簡化、節約、惜福、培福的環保精神,透過禮制改革而成為社會性教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tt的天空 的頭像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