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空法師:持名念佛四十八法,是凈土行者必讀的寶典。其內容涉及到持名念佛的原理、原則、心態、方法、境界、妙用等方方面面,幾乎無所不備。我等念佛人,在一切時、于一切處、處一切人生境遇中,應該如何用心?在四十八法中,皆可找到完美答案。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語言極其簡潔,但又無比懇切。讀來每每令人振奮非常、喜悅非常。


1.         護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則舍,勿令纏綿,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纏綿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時,意地自妙於觀察,當知念佛能轉凡為聖,為世出世間第一了脫之方。


2.         戒口業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任口頭播弄。若一涉及,當自思維,念佛之人,不當如是,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滌蕩之。


3.         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於一切行、住、坐、臥時,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凈,當人自驗誠不我欺。


4.         過珠持名
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于四字中,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5.         高聲持名
若神智昏沉時,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到得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且耳根最靈,外緣易入,聲感心動,雜想熾然;惟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心聽自聲,聲聲快足,一切閒是閒非,自然罷遣也。


6.         低聲持名
若精神散失時,或勞極逼迫時,不必高聲,自收斂神明,低聲細念,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便可高聲念佛。


7.         金剛持名
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高聲低聲總覺不便,則只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里過。


8.         默然持名
又或高聲低聲,都不相宜,手過珠又嫌煩碎,金剛持仍嫌著跡,古有至巧方便,無用動口,不出聲音,但使系心一緣,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曆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9.         調息持名
或于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凈土矣!


10.     隨分持名
或時昏沉多,則經行以持之,或時雜亂多,則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宜,或跪或立,乃至暫臥,亦廣作方便,持名隨分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也。


11.     到處持名
不問凈處穢處、閒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但自迥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界我從久遠劫來,經曆過百千萬億遭也,惟于念佛往生一事,未能辦得了當,所以輪迥輾轉,不得出頭。我今亦不他念,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何以故?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則又生也。雖至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注一,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兒呼母,那管母之嫌與不嫌,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喚,則小兒之墮落坑廁者,只有一死而已,何日見母哉!


12.     有定無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時,劃定常課,從今至死,不增不減,其餘十二時中,能念一句則念一句,不論高聲低聲,古人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然哉!然哉!


13.     對像離像持名
對像時,即以此像為真佛,不拘一方,不問三身,但思我止一心,心止一佛,面對感念,誠敬可知,誠敬之至,必邀靈感。若無佛像時,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動念時,當念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業自能消滅也。


14.     忙中持名
能一句則一句,能十句則十句,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誦。白樂天詩曰: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古人之用心,亦可見矣!


15.     閒中持名
世間一切苦人,求閒不得,故不能修行。今閒矣!又聞此念佛之法,務須綿密持續,振作收斂,方能不負光陰,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濟事,虛延歲月,辜負四恩,一朝無常忽到,將何抵對耶?


16.     尊貴持名
今世之福從前世修來,尊貴一輩,大半苦行高僧轉世,但雖有榮華,不能長久,設再造孽必致沉淪,當自思維,與其帶業歸去,不如借水行舟,或置念佛堂,或選念佛僧,或刻凈土書,或置彌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更宜決志往生,為富貴貧賤一切人修行榜樣、法王使者,尊勝如何?


17.     卑賤持名
嗚乎!身為人役苦矣!不求出離,苦之苦矣!當知四字佛名,不論尊卑貴賤、老少男婦,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稱名號,求生極樂,不間不斷,現世自獲利益,沒世自得往生,阿彌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18.     靜細持名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靜細念佛以堅固之,當知智慧人念佛,則天下之念佛者必多;智慧人念佛,則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何以故?有智慧之聲名以啟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也。


19.     老實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實修行,最為難得,祖師云:參禪中覓個癡鈍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癡鈍耳?!老實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何以故?老實者,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20.     喜慶持名
或因人而喜,或因事而慶,雖細小之端,皆人生樂境也。當知此樂虛幻,不能久常,乘此好時,回光念佛,則仗佛光明,于順境去多少惡念,吉祥連綿,如意修行,直至命終,往生極樂不亦大快也哉!


21.     許願持名
持名原為往生,然諸佛威光,不可思議,念彼名號,所願從心,所以經言念佛有十種利益(參見昌臻法師文章《念佛現世獲十種殊勝功德》淺釋,點此進入)也,與其祈禱鬼神,雜修事懺,廣許惡願,旁信巫師,不如以念佛期許之也。或曰:如其不應何如?答曰:子未念佛,先憂不應,即此不應之因,必招不應之果,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22.     解釋持名
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惑緣照面,不可再起惡念,引起將來惡果,只須順而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但隨因緣勿忘念佛,佛有無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緣即轉,無疑也。


23.     愧奮持名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切苦,即一切惡也,不可諉于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心馳,或念時心攝、歇即心昏,又有正念佛時,間以雜語,如此雖念到終身,絕無靈感,人見之者,遂謂念佛往生,終成虛語也,豈佛之咎哉!


24.     懇切持名
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豈明佛性乎!既悲矣!則當思出苦,當思與一切眾生畢竟出苦,當思佛之所以稱大悲者,為其能拔眾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懇切耶?


25.     供養持名
凡遇佳節,或佛誕日,香花燈果,隨時供養,是謂財供,非法供也。心之法供,勝於一切財供,近來邪教盛行,上供之法,廣羅祭品,何益修行?如清凈普度皇極壽元,無為大乘等種種邪教,請乩圓光,招魂引鬼,耗人家財,欺世妄言,而于念佛一門,迥然各別,有識者萬勿為所惑也。


26.     報答持名
父母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報之哉?一切飲食供奉,立功揚名,衡以世間之法,報非不善,然究非了局,我惟報以念佛為彼迥向西方,已為下一金剛種子,再出頭來,自有解脫時分,況無邊罪障,悉能消釋乎?欲報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27.     佈施持名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后開導其心,勸之念佛,所謂救一時之苦佈施為急,救曆劫之苦念佛為要。或見人有難力不能救,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名,能消冤厲。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佈施不可思議也。


28.     心念心聽持名
心憶而后動於舌,舌動而復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是為心念心聽(注二)也。心念心聽,則目自不能妄視,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 


29.     聲中持名
念佛之聲,既已純熟,于六塵中,惟一聲塵。六根之用,全寄於耳,身亦不覺其旋繞也。舌亦不覺其鼓動也,意亦不覺其分別也,鼻亦不覺其呼吸也,眼亦不覺其關閉也,觀音勢至兩圓通,即是一也。無不通也,無不圓也,根即塵也,塵即根也,根塵即識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調,久當自入,凡念佛時,取凈地四五尺,右繞一匝,然后徐徐出聲,漸漸聲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覺自己心聲透露。旋繞太空,圓里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聲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聲中而念佛也,此是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


30.     光中持名
聲者心聲也,光者亦心光也。心聲旋繞之處,即心光煥發之處。安住於心聲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


31.     鏡中持名
心聲旋繞,心光煥發,心體自然披露矣!夫此一真心,如大圓鏡,洞達無遮,十方三世我佛眾生、濁世苦輪、凈邦蓮萼,皆鏡中影也。聲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鏡中,此是最勝境,能永滅心垢,宜加意勤習之。


32.     不斷持名
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凈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然斷其言句不能斷其真命脈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33.     不雜持名
不雜者即是止也,止者定之機也,止雜念而正念現矣!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為不雜。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34.     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觀也,觀者慧之機也,前一句過去矣,后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35.     即禪即佛持名
或看一話頭者,謂之參禪,或坐或息念者,謂之坐禪,參也坐也,總是禪也。禪也佛也,總是心也,禪即佛之禪,佛即禪之佛,念佛法門,何礙于參禪坐禪乎?且參禪者,能將此阿彌陀佛四字,當做一句話頭,念來念去,反覆不捨,不言參禪,禪在其中矣!坐禪者,要到一念相應,豁然如托空方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非相應乎?念到心空時,非永遠相應乎?于念佛時,不昏不散,止觀定慧念念圓成,若欲別求禪,那禪當更在何處?


36.     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頭,板板念佛,則臨命終時,打破鬼門關,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顧者,且勤念佛,如救頭燃。


37.     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經,皆從心起,心若無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無佛哉?自不念耳!教下未有不看楞嚴者也,看楞嚴未有不輕勢至而重觀音者也。即此一見已成生死根本,縱學遍種種知能,不過滋潤苦芽,生死關頭總不得力,願速放下,往生西方親觀彌陀。若不能放下,即將此學經演說功德回向西方,發四宏願,亦不唐捐。若弘揚凈土一門,詳說念佛功德,則舉目動念,皆是莊嚴西方,上品往生,更復何疑?


38.     不持而持持名
一事才完,一語才罷,尚未打點念佛,而四字佛名,滾滾出來,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39.     持而不持持名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離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謂暫得勝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屢現則漸漸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謂無慧。當知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凈,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與不空,更在何處?譬如日與月,赫渥乘寶宮,旋繞須彌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覺圓明哉!


40.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侶,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當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諸佛及彌陀之心,未嘗暫舍乎我,舉意佛知,開口佛聞,何憂孤寂乎?若凈土法門,未能了了,須多購凈土書讀之,如彌陀經、觀經、智者大師十疑論、天如則禪師凈土或問、大佑禪師凈土指歸、龍舒凈土文、凈土晨鐘、西方公據、西方確指、云棲法匯、彌陀疏鈔等書,宜勤披閱,此姑舉明白易曉者言之,此外尚有舉不勝舉也。(請參閱廣慈法師編印之凈土宗法寶大藏全書五十巨冊)或訪通曉凈土者叩問之。 


41.     結期持名
結期者,結七日為期也。若獨自結期,可用乾糧、水果、生薑、麻油四種為食物,爐香、燈油、蒲團、坐椅、棉衣、風帽、凈桶、草紙八種為用物,除十二種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與人來往,暢然念佛也。若有五六人,同發心結期者,則必延請護七師一位,嚴立條規,約束在前,一切起居欲食香花燈果,護七師照應全備,則同七者亦可于七日中至心念佛也,若局于情見,不知修行利害者,未可草率為之。


42.     聚會持名
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會者,務先束約而后開口,單念四字,一字一魚用小引磬專擊阿字、陀字,不得參差錯落反致紛心。


43.     成就他人持名
或靜處安置,或同結念期,或告以凈土之事,或藉以凈土之書,或破其念佛之疑,或堅其念佛之志,一切功德,此為勝矣!若於人臨命終時,為之念佛,或令病人記取阿彌陀佛四字,隨憶隨念,得見如來,使此人氣盡往生,是成就其法身慧命矣!


44.     難中持名
凡難中有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雖遍地干戈、一鄉疫厲,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何以故?動念發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則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能離難,勿轉念也。


45.     夢中持名
願力堅,功夫熟,晝既綿密,夜間亦然,則夢中自能念佛,此往生之兆也,當調和精進,勿退勿狂。


46.     病中持名
病者,死之機也。死者,凡聖凈穢之關也,病中當作死想,勤念佛名,決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願,若於病中略一停想,則一切愛戀、恐怖、煩惱安排種種雜念一齊現前,生死關頭如何濟事?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覺其非,即念阿彌陀佛,如是痛不自止,一聲啊耶,一聲阿彌陀佛,晝夜不絕,病癒謂人曰:我病中念啊耶,念阿彌陀佛,今病好,阿彌陀佛尚在,啊耶二字不知何往矣!善哉此病中之精進者也。


47.     臨命終持名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迥,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凈土矣! 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48.     發願懺悔持名
嗚呼!世之不知念佛者眾矣!儒中人擯佛為異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癡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較也。即間有村愚夫婦,聞說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來生得受福報,依舊為輪迥種子,求一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須知人既念佛,即當念佛慈心,行佛悲行,發廣大願,濟度眾生,一切眾垢冤纏,普為懺悔,一切巨細功德,迥向西方,如此乃為念佛之正因也。


 []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為大師十二字念訣。願從口念耳聽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漸至心念心聽,即已六根都攝。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單念四字,易成片也。惟穢處及大小便時,只宜默念或心念,出聲不恭敬。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