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學校放了近一個月寒假,下週即將開學。醫師提醒,長假過後學生易有倦怠、心情低落及提不起勁等症狀,伴隨生理上不適,都可能是「開學症候群」,依往年經驗,每逢開學後一至兩週,至精神科求診的人次約增加兩成,建議學子提前恢復規律作息並調適心情。

國小學童「小華」(化名)寒假期間每天笑容滿面,心情開朗,開學後持續身體不舒服,伴隨焦慮及煩躁情緒,父母親帶他到內科及小兒科求診,查不出病因,最後「小華」抗拒上學,家長聽從醫師建議到精神科就診,才發現「小華」在學校遭同學霸凌與排擠,人際關係不佳,導致長假過後拒絕到校上課,經心理師諮商輔導,慢慢改善症狀。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任段永章指出,開學症候群即是俗稱的「收假症候群」,不只發生在小孩身上,大人長假過後也會有倦怠現象,但成人較能在短時間內自我調適,兒童面臨課業、家長及同儕等壓力,年紀愈小發病比例愈高,常好發於小一、小二或國三及高三等年齡層。

段永章說明,「開學症候群」患者常出現焦慮不安、心情低落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反應在生理狀況,有頭痛、肚子痛、全身無力、消化不良及胃口變差等症狀,孩子會以賴床或遲到逃避上學,每年寒暑假結束前是罹病高峰期,輕者開學後三天症狀慢慢消失,嚴重者恐持續一至兩週,最後演變為拒學症或焦慮症。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院長陳俊鶯表示,罹患開學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包括轉學生、換新班級或是一年級新生,特別是小學一年級孩童,脫離自由自在的環境後,進入處處受約束的學習場所,易產生過動傾向;且孩子的焦慮不安可能轉嫁到家長身上。

段永章強調,多數患有開學症候群的學子經心理輔導後,一半以上可改善,嚴重者有焦慮或憂鬱症狀,須輔以藥物治療。他建議開學前幾天應調整作息,避免日夜顛倒、安排長途旅行或從事過於激烈活動,並培養坐在書桌前溫習功課的習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