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復原力的重要性
熙來攘往的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面臨困境,這是沒有人可以豁免。困境可以指家庭之外,例如戰爭、天災、車禍、謀殺;亦可以指家庭之內,例如離婚或分居、生病…等,這樣的危機從前常被認定會導致負面結果。
回顧過往,多數專家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大多聚焦在如何解決,很少會了解心理復原層面(莊瑞君、陳慶福,2007)。
長久以來,在諮商實務、研究、訓練上,我們所運用的策略往往是從「個案哪裡不對了?」的病理模式出發,這樣的思考邏輯是致力於尋找所謂的「危險因子」,並理所當然的,以去除危險因子為諮商目標及策略(李俊良,2000)。然而只針對病理因素的工作方式,忽略了個人本身的內在力量,更忽視了個人是具有某些潛能的,其實個體是可以在危險情境產生調適,發展出健康的、正向積極的因應策略。
Block & Block認為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能夠適應其中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的策略性能力,即稱為復原力。一個人能夠調適情境的需求和行為的回應,取得其間的平衡,即使是突然發生的困境,個體亦能迅速從中復原,而不被擊倒,這就是復原力的展現(戴昀、伊慶春,2008)。這樣的概念亦可用以解釋個人的一般生活,因為我們每天均會遇到些許的壓力和挫折,沒有人能預見自己是否能在逆境來時,運用自己的能力或外在資源力以克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復原力便有其必要性。
復原力的本質在於使人能從痛苦創傷中獲得處理,感受到對生活的掌握,並且過得充足與幸福,而不是陷落在犧牲者的位子上(蔡素妙,2003)。
從復原力的概念中,可以發現個案是有力量去面對各種負面情境、壓力的,而非是一個被扣上有「病」的個案。
諮商師可以帶領個案看到自己的力量,並鼓勵個案試著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看待生活,如此一來,個案會覺得較自在、較不受壓迫,也較能發現自己內在的潛能、力量。
貳、復原力的內涵概述
一、復原力的定義
復原力(resilience)的研究最初是從兒童、青少年開始,這群在低社經背景、父母離婚、雙親有精神疾病等危險因子下卻沒有因此而從生活中倒下的兒童、青少年。總括來說,resilience意指從疾病、挫折、其他種種逆境中復原的能力(李俊良,2000)。復原力亦能使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的個人,免於高危險情境、慢性壓力、或長期嚴重創傷之影響,使個人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而具有成功適應、正向功能或能力的表現。蕭文(1999)簡要為復原力的構成因子作了下列七點歸納:
(一)具有幽默感並對事件能從不同角度觀之
(二)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作適度分離
(三)能自我認同,表現出獨立與控制環境的能力
(四)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
(五)具有向環境、壓力挑戰的能力
(六)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
(七)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無價值與無力感
根據這七點的歸納,我們可以得知復原力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甚多,個體更要藉由自我的肯定體系產生支持的力量,增強正向的價值。張淑慧(2007)在整合了與復原力相關文獻的一致性後,嘗試從復原力的背景、來源、內容、歷程、結果等方面歸納,也發現復原力有幾項特色,對其簡述如下:
(一)復原力多發生在危機、創傷、壓力或挫折情境背景。
(二)復原力來源有三:包括問題解決壓力與情緒管理的行為取向;家庭、社區、社會的保護性成長環境;自信心、自我激勵、自主感、控制能力、自尊心等內在取向。
(三)復原力是一種個人能力、自我資源,是一種可培養的行為、智力與情感層面的能力、潛能、態度與特質。
(四)復原力是在個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動力回應,也是一種調適的過程、能力和結果。
(五)復原力的結果能發展出良好的適應能力、及適當的勝任能力。
綜上所言,復原力是一個人在面臨危機、困境、壓力…等情境下,所產生的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使個人能夠繼續堅持下去,適應面臨的該情境,並且有正向或能力上的積極表現。
二、復原力的特性
朱森楠(2001)指出從各研究者對復原力的定義所強調之重點不難看出,大多數研究均認為復原力是一種個體的能力、潛能或特質,透過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之因應過程,產生良好的適應結果。因此,歸結了復原力具有的四項特性:
(一)復原力是一種能力特性
有些研究指出復原力與某些能力特性有關,例如個體研究中多認為樂觀、幽默感、內控、堅毅、自我效能、社交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等特性者較具有復原力。
(二)復原力是一種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因應的過程
復原力是一種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與調適的過程,這些歷程強調在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中產生作用。有些研究主張復原力是一種動態歷程,乃產生於個人或家庭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而不僅僅只是一種靜態的個人或家庭的能力特性(蔡素妙,2003)。
(三)復原力是正向的
復原力的定義強調健康的因應導向,而非導致負向結果的消極或破壞性行為(蔡素妙,2003)。有的研究認為復原力就是良好的行為結果,有些則認為是造成良好結果的原因,有些則認為需長期改變的結果才是復原力,但這些都強調在行為的改變是朝向積極、正向的目標(朱森楠,2001)。
由此可知,復原力攸關個人的性格特質,悲觀內向的人始終處在較低迷的情緒氛圍中;相對的,復原力的程度比起自我效能高、樂觀堅毅的人當然就來的低許多。
因此若能嘗試多加改變自己的想法,多接觸環境外在的異動因子,誠如復原力是種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逐漸將內心的視野打開,或許復原力得以重新再調整與修正。
三、培養復原力的作法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復原力蘊藏著,只是沒有被發掘出來或強化起來。例如:常常能在一個喜歡打岔的個案身上找到自發性與創造性,又或者是一個常違反校規的學生可能有很好的領導能力(李俊良,2000)。關於復原力的培養我們可從五個方面來培養與激發:
(一)發展社會支持網路
「無條件的接納」是培養復原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扮演無條件接納的角色者,可能是一位朋友、家人、親戚或周圍的老師與社區的人士。
(二)發現生命的意義
能看出生命的正面、美好的一面。我們可從很多方面去發現生命的意義:如宗教信仰、接觸大自然、聆聽智慧之語、幫助他人等。
(三)技能
學習種種社交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某些有用的專門技術。
(四)自尊、正面的自我看法
每個人都是獨特且值得被尊重的,試著去發掘自己寶貴的優點與正面的特質。
(五)幽默感
若在面臨困難時還有這樣的心境,常常能一笑置之的,內心必然是自由自在、富有活力的。
戴昀、伊慶春(2008)認為復原力的發揮在於個體處不利於其身之發展的環境中,卻能有持續進行的良好而正向的調適,或是從創傷中恢復的能力,在各領域中有良好的表現。Benard認為有復原力的兒童具有四種能力:
(一)社會能力:能夠引起他人的積極性反應,能與同儕及成人建立積極性關係之能力。
(二)問題解決能力:自我控制及尋求他人協助的能力。
(三)自主:具有自我認同感,獨自且能夠掌控環境。
(四)對未來具目的感:有生活目標、教育期望、堅持力、希望感及未來感。
整體而言,復原力是一個人可培養的認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質、潛能或能力。結合保護性成長環境、正向的行為取向與內在保護因子,使處於創傷、危機或壓力情境的個人,在個體與環境互動的動態結構中,突破逆境因素、化解壓力、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能自我控制,而促成個體的成功適應與成長發展、展現正向能力。
參、復原力的應用
復原力被視為對生活困境、壓力、創傷所產生的積極性反應,使自己迅速地回復正常生活的能力。Brooks & Goldstein認為可以藉由以下幾個步驟增強個人的復原力(引自洪福源,2005):
一、改變生活的戲碼,改寫自己的負面腳本
許多人知道自己正重複著自我挫敗的行為,卻無力加以改變,這種現象就是一種負面腳本的生活型態。若想加以改變就必須自我認定是最可能改變成功者,並加以評估實踐的可能性。在教學現場上,必須盡可能的給予學生扭轉自我價值的可能性,提供成功的機會,發揮學習所長。
二、藉由他人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生活
具有復原力的人在其生活中經常會感受到關係的滿足,而關係的滿足又來自於同理心,遵循他人的步履前進。同理心是一種情緒知能的重要特質,可以後天加以學習,它並不是只對他人所說的話照單全收,而是自己能夠欣賞、了解他人的觀點。
三、接納自己與他人
為了涵養個人的復原力,我們必須學習接納自己,接納意指能掌握實際的期望及目標、辨識自己的力量及弱點,並且根據我們的價值與目標引導行為。蔡群瑞、蕭文(2004)探討復原力對於離婚後個人適應的影響研究中提到,正向認知可使離婚者避免陷入自責、強調個人不幸,及無法擺脫離婚污名化的泥淖。對離婚後適應的影響為知覺自己擁有選擇人生快樂與否的能力,對於生活具有未來且子目的性導向。
四、與他人相隸屬並且具有同情心
復原能力還必須倚賴健全的人際關係支持,因此要盡量建立一個個「平衡」的人際網絡。就像是社會支持提到的歸屬感、能被接受、被愛或是被需求的感覺,包括一些能令我們感覺親密,且與我們分享快樂、分擔問題、困擾與擔憂的人。當個人經歷重挫的事件,失去生活重心,本項復原力因子具有注入新觀念、提供各項支持(精神、物質、技巧)及學習楷模的功能(蔡群瑞、蕭文,2004)。
五、發展自我管理與自我控制的能力
自我管理是很難的一件事,當我們時常為自己的行為而道歉,或於反思之後發現,有一個不尋常的我存在時,就代表自我管理出現問題,無法自我控制者通常具有未思考即行動、扭曲自我控制的觀點。研究結果發現,具自我覺察、自我肯定、自我接納與正向期許之研究對象,較能走出困境中所帶來的陰霾(蔡群瑞、蕭文,2004)。
肆、結語
勇敢面對困境,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提升自尊與正面的自我看法,發展社會支持網路,每天反覆思考以上的步驟,以維持一種具復原力的生活型態。洪福源(2005)認為當個人所面臨到的為難或壓力愈多,其所激發的復原力就愈強,愈能成功的因應環境之變遷,未來即能輕易的解決問題。因此復原力是一種動態性的學習迴圈,個體所遭遇到的問題、難處,不僅對於成人也好,青少年學生也好,這些困境不但是一種考驗,更是一種學習的機會。
伍、參考文獻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創刊號,171-202。
李俊良(2000)。復原力對諮商的啟示。輔導季刊,36(3),32-36。
洪福源(2005)。強化個人生活的力量與自信-復原力的觀點。諮商與輔導,235,34-40。
張淑慧(2007)。中輟輔導的思考-談中輟少年的復原力。中等教育,58(5),56-73。
莊瑞君、陳慶福(2007)。走過死亡幽谷邊界之復原力展現~一個生命的奇蹟,輔導季刊,43(1),9-19。
蔡素妙(2003)。復原力在受創家庭諮商復健工作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9(2),42-49。
蔡群瑞、蕭文(2004)。復原力對離婚後個人適應之影響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1,59-79。
蕭文(1999)。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測驗與輔導,156,3249-3253。
戴昀、伊慶春(2008,6月)。弱勢青少年的成長歷程:復原力的建構。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台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