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父母小的時候,都曾經聽到廣告帶給我們的訊息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孩子,我要你將來比我強」等等的語句

我曾經跑過山路越野馬拉松,而我在真正競賽之前,其實沒有自我訓練過。

但是又想超前,或者是自己以為靠意志力就可以,於是在兩百公尺的時候步調跑的很快,結果沒多久就氣力放進,然後在路旁嘔吐。

多少人想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卻沒想過會不會提早讓孩子在路途的過程中氣力放盡。

在網路上看到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稍微節錄一些內容

1、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2、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3、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

4、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大陸高。

5、沒有本科生(後來根據歐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麼就讀到研究生。

6、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2年。

7、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

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

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

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其實這些淺薄虛榮根本是:沒用!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看到的時候其實不是震撼,而是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華人社會中許多虎媽虎爸,權威式的教育許多孩子在這樣子的過程中就喪失了思考的能力不過在華人社會中,如何避免落入同材比較的也許是華人社會集體的恐懼,我們不崇尚活出獨一無二的自我而是設定一些ranking的框架,在框架中分級,然後比較

我們把他稱之為競爭力。

而這點我一直覺得很疑惑,其實每個人都有他不同的特質,而教育的目的,我覺得是讓每個人瞭解自己的特長(或特短)也理解這個社會運作的規則,讓自己能夠在社會中生活生存!

這點我很感謝你的爺爺奶奶,他從小沒逼我去學什麼。

我小時候學過書法,學過鋼琴,學過聲樂,參加過很多營隊。雖然都是看到朋友學什麼自己也想學。

但是你爺爺奶奶從來沒有強迫我去學,他們都會要我仔細想想,如果決定要學,就要好好的學,(我記得他們小時候還會拿出錢來跟我說:你知道這些錢可以買多少餅乾糖果嗎?你知道唷,那我們把他拿來讓你學習,而且是你自己說要學的,對嗎?這時候自己也只好點點頭。所以不管學的好不好,都要認真學唷。

另外關於競爭這件事情,我想告訴你一個故事

我從小就是一個不愛比較的人,因為我不喜歡比輸的感覺,因為小學到國中因為成績都還可以,所以沒有被多要求,而高一高二因為很混(當時長得很醜又沒女人緣,想交女朋友又交不到,以為有機車就可以,所以花時間在打工)

而升高三暑假,我去參加醫學營,當時覺得醫學很好玩,所以回來後就跟同學說我想考醫科。

而在當年,醫學系是全國前一千名才考得上的(不知道到你的時候,制度是怎樣了,我們當時是聯考的時代,大家統一考一份考卷,不同科目,分數高低定輸贏)

你爸爸我雖然是前幾志願,可是成績倒數的,連全校前一千名都沒有了。當時我們班有一個綽號叫做『紅龜』的,班上成績大概是二十幾名,就拍拍我的肩膀跟我說:「你想考醫科,只少也應該考贏我吧!」

當時我覺得非常屈辱,於是我偷偷下一個決心,我決定要考贏他,在拿成績單秀給他看。

於是我當時做了很多學習的努力,大概在第三次模擬考的時候,我就贏他了

不過我當時沒有很開心或是想要羞辱他的意思。因為他成績也沒好到哪裡去,就算贏他離醫科還很遠,所以後來雖然第一次考試我沒考上醫學系,只考上台大(當然上臺大後後來還是忍不住再考一次然後上了醫科)

對於『紅龜』這個人,我是感激他的。幸虧他給我仇恨的動力,讓我當時對於學習非常執著。

而事實上無時無刻比較都存在,有個獎學金選項,有五個人甄選,你不免被甄選的人拿來跟旁人比較,或是某個模範生徵選之類的。

但是請記得,不要單單把自己跟別人比較,因為別人你無法改變,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如果要設目標的時候,我們可以有一個假想敵,但是你要知道,我們競爭的目的是希望提昇我們自己。

如果你長大後我犯了拿你跟其他人比較的壞習慣,麻煩你嚴厲的糾正我。

回題,所以親愛的艾瑪,你在起跑點上的輸贏不要緊,我希望你在人生這段旅程過的盡興,活的過癮。

孩子,我希望你強,但是不是比我強,或是比鄰居的孩子強,而是比你過去的自己強,讓自己回顧過去時,而因自己的進步而欣喜。

我想跟你說一段讓讓女兒贏在起跑點,卻輸掉女兒的故事

在你出生的這一年,在俄羅斯索契(Sochi)冬季奧運,泰國有一位障礙滑雪賽選手陳美,她先以知名小提琴手世界聞名,陳美是新加坡出生的中泰混血兒,小時候隨改嫁的母親入籍英國。

在業餘鋼琴家母親Pamela的堅持下,她3歲學習彈鋼琴、5歲學拉小提琴。

擁有超凡音樂天分的陳美,10歲已經可以跟倫敦愛樂管弦樂團同台演奏,11歲拿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錄取資格,13歲成為史上現場演奏柴可夫斯基和貝多芬協奏曲的最年輕小提琴手,15歲推出個人演奏專輯《The Violin Player》,成功融合古典及流行樂,全球熱賣超過8百萬張。

以很多香港家長的標準而言,陳美在起跑線上絕對是贏得清脆利落,但這個音樂神童過得一點都不快樂。

作為家中獨女,為要成為母親心目中的樣板女孩,她犧牲了整個童年生活。

每天練琴四小時,只有生日那天可稍作休息;從來不准往朋友家中留宿,因怕一旦失火不會獲救;孩子熱愛滑雪,但被嚴厲禁玩,陳媽媽直言:「我花了那麼多心思為你建立事業,若因貪玩而弄斷骨頭,甚至掉了性命,那一切投資就化為烏有。」

為確保女兒將全副心思都放在小提琴上,陳媽媽對她作出全天候監控,由穿衣、化妝、銀行存款以至交朋結友,女兒從來沒有選擇權。「我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女兒,但只有在你演奏小提琴時,你才是我獨特的女兒。」

在二十一歲那年,陳美終於反撲,將作為經理人的Pamela炒魷魚,以為此後可重拾正常的母女關係,殊不知母親因此大受打擊,一直不能釋懷。

BBC數年前邀請Pamela出席一個剖析其女兒天賦的節目,遭她以電郵斷然回絕:「我女兒已差不多三十歲,我生命中的這部分已完結了。」

陳美去年毅然放下音樂事業一年,跑往瑞士進行滑雪特訓,不怕弄傷她那雙價值連城的玉手,為的是追回童年夢想。

「我四歲開始學習滑雪,十四歲已希望將來可在滑雪場打滾。」為求以三十五歲之齡進軍奧運,她亮出早已掉進櫃桶底的生父姓氏,循少有滑雪運動員的泰國着手,終於夢想成真。

到底陳媽媽為女兒的堅毅而自豪、抑或對她漠視童年訓示而憤怒?

Click進陳媽媽的面書,只見她穿上泳衣與年老母親的合照,女兒陳美蹤影全無。陳美則一直把母親回覆BBC的電郵帶在身邊,每當想起母女的痛苦關係,就會拿出來看一看,確定大家早已是陌路人。

若早知贏在起跑線會換來這樣的結果,爸媽們,你們會作何選擇?

陳美在2009年搬到瑞士阿爾卑斯山度假勝地採爾馬特,日前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訪問時表示,滑雪跟鋼琴都一樣是從4歲時學起,「大家看到我滑雪時都感到很驚奇,但其實從14歲時起,滑雪就是我的夢想,這是我決心要完成的事情。我並不妄想能夠登上領獎台,我希望人們會接受我只想做到自己的最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