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沉默

有個客人鄭重地送給主人一個禮盒,主人打開一看,只是三個很普通的金屬做的小人。主人很奇怪地問客人,為什麼送這樣的小人給他。

客人取出三個小人放在桌上,拿出一根稻草。當稻草穿過第一個小人左耳的時候,稻草從右耳冒了出來;客人又用稻草穿進第二個小人的左耳,稻草從小人的嘴裡吐了出來;當客人再把稻草穿進第三個小人的左耳時,卻被第三個小人吞進肚子裡,再也出不來了。

第一個小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沒有思考,更沒有付諸行動,左耳進右耳出,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這是一種對生活消極處理的情緒,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放縱,對中肯的意見和有建設性的提議都懶得去理會,長期地沈浸在自己固定的思維裡面,不想發展,也沒有突破,過一天算一天。

第二個小人只是在小處精明,只顧着眼前利益,喜歡到處打聽,然後不負責任地亂說。為了顯示自己的博聞,喜歡成為閑談的主角,對看到的、聽到的事不去加以分析,說出來的都是對別人觀點的簡單重複,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出來,讓周圍的人感到尷尬,甚至弄出許多是非。

很多時候,沉默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很多時候的很多事,有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因素的影響,不是誰想怎樣就能怎樣的。對那些未經證實的言論最好不要評說,讓流言止於沉默,這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尊重。第三個小人告訴我們,要學會沉默。

沉默是一種過程

沉默是金。在紛亂的時刻,沉默靜守才能讓自己保持清醒。當生活的巨浪襲來的時候,語言是蒼白的,就算你使盡全力也喊不出和浪濤聲相抗衡的音量,所以你只有沉默。沉默不是退讓,而是一個積蓄、醞釀、等待出擊的過程。

春秋時,楚莊王繼位三年,沒有頒布一條法令。左司馬問他:「一隻大鳥落在山丘上,三年來不飛不叫,為什麼?」楚莊王答道:「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長大;三年不鳴叫,是要觀察與準備。雖不飛,飛必衝天;雖不鳴,鳴必驚人!」果然,半年後,楚莊王廢除了十項政令,發布了九項政令,處死了五個奸臣,提拔了六個隱士。於是國家昌盛,天下歸服。楚莊王不做沒有把握的事,不過早暴露自己的意圖,所以能成就大業。

蘇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沒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沈寂期,沒有在沈寂中的反思與積澱,哪有成功者的喜悅,哪有勝利者的歡呼?人們往往只看到人前侃侃而談的博學者,卻忽視了他寒窗苦讀的沉默和艱辛。

沉默只是形式上的靜止,並不代表思考的停滯。相反,深邃的思想,正是來源於那看似沉默的思考過程。我們要了解一個人的思想,最好是看他的文字,而不是和他交談。為什麼?因為人們在寫文章前會仔細推敲,然後才落於紙墨,所以清楚、流暢。思想需要語言的表達,而語言的形成更需要經過一個冷靜思考和反覆推敲潤色的過程。

沉默後的力量

德語詩人里爾克少年得名,三十多歲就已聲聞歐洲。他在1910年出版《布里格隨筆》之後,創作進入了低潮,整整沉默了十年。里爾克靜靜地等待着,積累着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只要向前邁一步,我無底的苦難就會變為無上的幸福。」他在沉默中這樣告訴自己。

19222月,豁然貫通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里爾克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兩部巔峰作品——長詩《杜伊諾哀歌》的主體部分和55首《致俄耳浦斯的十四行詩》,它們也成了世界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這一個月,被許多傳記家稱為「里爾克的mensis mirabili(神奇的月份)」。

有的人在沉默中蓄積力量東山再起,有的人在沉默中沈淪消亡。「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沉默是一把雙刃劍。對於弱者,沉默只會使他失去信心,直至走向滅亡;對於強者,沉默只是韜光養晦的過程,它會使他變得更加強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