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春伯,是臺灣知名導演兼劇作家吳念真迄今仍念茲在茲、滿懷感謝的人;他說:「沒有條春伯,就沒有現在的吳念真。在他身上,我看到真正的知識份子不只樂意奉獻,還願意幫助他人!」
吳念真幼時遇到人生的啟蒙者
民國40~50年代,識字的民眾還很少,許多小鎮村上都有專門為村民念信、寫信的知識份子,吳念真的家鄉─臺北縣瑞芳鎮猴硐也不例外。
「條春伯是我最早認識的知識份子。」吳念真指出,他的啟蒙恩師條春伯,當年就是運用自己的知識來替村民念信和寫信,每一位村民都很敬重他;所以後來,條春伯選中他當接班人時,吳念真的父母親非常高興。
從背黑鍋中,學到知識的力量
當年的臺灣,大家生活都很困苦,許多窮人家的女孩子不是背著弟弟妹妹去上學,就是很早就要到外地工作賺錢,幫忙負擔家中經濟。
「隔壁家的阿秀姊也是這樣,沒念什麼書就出外掙錢養家。有一次她帶個外省男人回來說要結婚,但阿秀姐的阿母卻私下拜託她再等等…」吳念真頓了頓,語氣突然變得有些嚴肅,因為這件事令他憶起一段至今仍深深影響他的往事。
原來,幾天後阿秀姐的母親阿好嬸收到一封信,是那位外省男人寫來的。由於條春伯去礦坑工作不在家,阿好嬸就來找吳念真念信;「當我照著信念出來後,阿好嬸竟哭著用頭去撞牆…」吳念真回想當時大家亂成一團,每個人都說等條春伯回來再說吧!
吳念真以為條春伯回來後,就可以幫他平反!沒想到,條春伯向阿好嬸轉述的內容,與他看到的內容有所出入,吳念真覺得自己背了黑鍋,一連好幾天都以沉默抗議,直到條春伯主動來找他,告訴他:「同樣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說法;如果看見『刺眼』的字,就要把它轉過來。」那一刻,他發現自己被當成大人看待,原來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可以用來幫助別人。
現在我經常想起條春伯告訴我,「如果有能力的話,你應該替旁邊的人做些什麼」,吳念真語重心長地表示,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用來幫助別人的。「臺灣需要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吳念真用自身和條春伯的故事來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幫助的力量,希望喚醒民眾的「助人之心」、喚醒「曾經被幫助過的記憶」,號召每一個人勇於分享自己的知識或人生價值觀,幫助他人並且傳承下去,讓臺灣每一個人不僅是Taker,更能成為Giver。
讓我們開始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Be A G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