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發菩提心 猶如耕田不下種

發菩提心,就是在我們的心田,播下清淨的種子

讓善根萌芽,成就佛果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到底是什麼?這是很多人腦海中常浮現的疑問,這也是為什麼從古至今一直有很多人研讀哲學的原因。探討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可先從「人生」的層面開始,漸進至「生命」的層次。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斥著「成、住、壞、空」的物理現象,小至個人的成敗得失,大至社會政治及經濟變遷,我們要如何去看待人生遇上的種種問題?如何去接受、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境?

其實,我們面對「人生」各種問題的態度,決定了個人的「生命」價值觀。舉例來說,現代人總是手機不離手,不小心把手機掉到地上的話,就可能有各種狀況出現,例如:手機螢幕破裂、內部機件受損、接收訊息不良,但也有可能手機絲毫無損,就像不曾摔過一樣。假設遇上這種情況,你會不會想:「是不是哪種牌子的手機比較好,較禁得起摔?」作為佛教徒,當我們經歷挫折後,就像摔過之後仍完好如初的優質手機,因為我們在佛陀的教導下,對生命充滿光明和善美的希望,面對人生的態度積極,因此禁得起生活的各種考驗,而我們所建立的生命價值觀要比一般人高。

佛教徒的生命價值觀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意思是修行目的是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佛,而成佛就一定要先發菩提心。古德還說:「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可見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之處也就是發菩提心。
佛教徒護持三寶、弘揚佛法,其實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不只自己得到利益,還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得到解脫。

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我們營造機會讓眾生與佛教結緣時,所結的不只是世俗之緣,更結出世解脫的因緣,因為悲憫眾生沉淪於生老病死苦海裡,希望能夠幫助眾生了生脫死。佛教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包括皈依、持戒、持咒、善行、懺悔等,都是修行的入門,入門後還是要進一步發菩提心,才能展現生命的價值。

一般人只會對有緣的人、自己喜歡的人好,即使傾盡家財,也在所不惜。學佛之人則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對待眾生要從對「有緣」的感情提升到對「無緣」的感情。別人對我不好沒關係,只要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都應該平等施予歡喜、施予關懷,不計較利害得失。

星雲大師曾開示,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否則行者就不能稱之為菩薩。修淨土法門更加要發菩提心,以行菩薩道作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亦如大師所說,能進入西方淨土的人必定是不離棄眾生、不逃離世間。行菩薩道的人,在服務中發菩提心,從關注別人的需要中成長。人間佛教的修持是以菩提心服務大眾,透過義工服務讓大家生命的層次提升。

菩提心的層次

大乘佛教沒有一部經典不提及發菩提心。佛教所有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變得空洞和抽象。菩提心的修證分為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分證菩提、究竟菩提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發心菩提」,即領悟菩提心,並發願要證得佛果,立下了殊勝的目標之後,依照佛陀教導的方法來修練菩提心,包括慈悲、忍辱等。《金剛經》作出指引,「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發菩提心,還要安住菩提心,降伏妄想。

第二層次「伏心菩提」,降伏不清淨的心念。一般人的心念是時而清淨、時而不清淨,須時刻留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惡念生起要馬上降伏,善念出現則要保持不失。要懂得自我觀照、自我反省、慚愧懺悔。

第三層次「明心菩提」,明心見性,契悟我們的真如妙心,不生不滅,「真如」是指原本沒有受到染汙的心性、單純的自性,沒有對立、分別、計較,絕對平等。學佛是將生命內在的雜質去除,留下清淨本質的部分,並以願意幫助別人離苦得樂的心意,如實的在人間履行。

第四層次「分證菩提」,分證意指初地以上菩薩次第修行,斷除一部分煩惱而證悟部分之中道。契悟人人本具的清淨心性、佛性,還要悟後起修。難行道就是破除我執,破一分就有一分成就,全部破除最好,否則最少降低一點,不要那麼剛強。《金剛經》金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保持依心起修、依性起修。遇到順境時,知道是過去的福報,加以珍惜與把握。遇到逆境時,知道是過去多世以來所造的惡業現前,以般若智慧隨緣消舊業。堅守正念,保任覺性。

第五層次「究竟菩提」,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稱為菩提;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無上菩提。經典有云:「常化諸眾生,心不生疲惓;於無上菩提,堅固不退轉」、「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不害怕長劫受苦而退失,在痛苦的情況之下也不捨棄佛法。

摘自《一念彌陀富三千》永富法師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tt的天空 的頭像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