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名相,以五蘊最基本。「受、想、行、識」是心理界,心理的變化波動;「色」是物質界。宇宙人生不外物質界、心理界–就是精神界兩種。佛但說色法、心法,眾生不明白,佛再把心法開成「受、想、行、識」,就是五蘊。

還有眾生不明白,佛就說「色、聲、香、味、觸、法」。以至於「十二處」、「十八界」。

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叫十二處。

說是根能發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六根觸六塵生六識。如此,六根六塵六識叫十八界,各有各的界限。眼看的不是耳聽的,鼻子聞的不是舌頭嚐的,各有各的界限不同,叫十八界。

根塵識十八界,像寫生畫架的三條腿一樣,畫架合起來提著就走,看哪兒風景好,畫架架起來就畫,就是十八界。

廣說十八界;中說,就是十二處,六根對六塵;略說,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五蘊,蘊藏太多,就叫五蘊。也叫五陰,這些能陰蔽真如自性、佛性,陰蔽我們的良知良能,就叫五陰,都是一個意思。不論是講五陰、或五蘊,都是佛法基本的名相。

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也不外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名相,這在我們宇宙人生很重要。

良因曰:

古人說:「文以載道」,往往一般人在學習佛法時,只將文字做學問會,不知文字當體即「道」,因此研究教理之後,無法與生命相結合 。 所以在佛堂用功時,心能夠稍微靜下來,但是只要一出佛堂就失去覺照,全體世俗習氣了。

我們看六祖壇經時,僧人在討論是「風動」還是「幡動」時,覺得有點奇怪。 實際上,如果研究佛法時,只將一切經典作名相、學問會,面對現實生活的一切,仍然心外求法,當遇到挫折時,第一個反應不都是怨天尤人嗎 ? 若知一切唯心所現,自然寵辱不驚,內心安住於正念中。

因此,我們在學習佛法理論時,除了要有恭敬心外,另外應當了知: 佛菩薩大慈大悲,絕不會說無意義的戲論。在種種繁瑣的名相中,並非只是哲學的探討,而是慈悲、智慧的指引我們一條路,出輪迴苦海之路。

佛為迷心重者說「五蘊」,為迷色重者說「十二處」,為色心俱迷者說「十八界」,法法皆能治病,要緊的是要能應病與藥,就是最好的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tt的天空 的頭像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