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的溝通,讓孤島連接成大陸。

蘇軾寫過一句流傳千古的話: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此等襟懷格局的蘇軾,很少與人有過節。

但凡事都有例外,程頤就是那個例外。

起因是蘇軾口不饒人。

北宋元祐元年,司馬光去世,他的葬禮和太廟的慶典撞在了同一天。

蘇軾上午參加完慶典之後,下午去司馬光府上弔唁。

程頤攔著門,不讓蘇軾進。

程頤說:“子於是日哭,則不歌”,意思是你們剛剛唱完歌,怎麼能來參加喪禮呢?

蘇軾反駁,孔子只是說哭完不能唱歌,沒說唱完歌不能哭喪啊。

說完還當眾嘲笑程頤迂腐死板,說這套東西看起來合乎古禮,其實不過山野之舉。

程頤說不過,氣得臉通紅,倆人從此結下了梁子。

此後幾十年,兩人的門生弟子紛爭不斷,甚至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作家王蒙說:“不要總是企圖在語言上佔上風。”

語欲勝人,是最大的關係殺手。

說話總是要壓別人一頭,這樣的人注定會付出代價。

不以言語勝人,是最高級的情商

01

不以言語勝人,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寫道: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你讓別人難堪,別人也不會讓你好受,你讓別人舒服,別人才能讓你舒服。

如果總是要在語言上壓倒別人,遲早要吃大虧。

唐朝的魏徵,是一代名臣,以直言進諫著稱。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把男子服役的年齡從二十一歲改為十八歲。

魏徵極力勸阻,大殿之上批評皇帝透支民力,竭澤而漁。

唐太宗說不過他,最終接受了魏徵的意見,但是心裡卻不好受。

有一次勸諫之後,唐太宗回到宮殿,盛怒之下甚至說:“總有一天要殺了魏徵這個鄉巴佬。”

幸好有長孫皇后巧言相勸,殺魏徵這事沒有留在歷史上。

但皇帝的這口憋屈氣,還是要出的。

魏徵死後,唐太宗積恨爆發,最終派人把魏徵的墓碑砸了。

沒有人喜歡別人直來直去地批評自己,哪怕別人是對的。

富蘭克林說:“

當別人發表了自己不認可的觀點時,必須制止自己直接駁斥的衝動。

先提出表揚,然後舉出一些對方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謙卑的態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如果上來就要和人爭辯,指出別人的錯誤,只會讓別人難堪,自己難受。

人都傾向於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優秀的。

如果有人當眾摧毀掉這種美好的感覺,那一定會激起他的憤怒。

蔡康永曾言:“說話是一門藝術。”

無論講什麼都要照顧到別人的面子,不要讓人難堪。

如果藉著別人的錯誤來顯擺自己,是最大的愚蠢。

時間久了,身邊的人心,自然就涼了。

02

不以言語勝人,是一個人豁達的胸襟。

陳丹青年輕的時候,和朋友在小攤吃飯。

小攤生意火爆,等了很久才有空出來的桌子。

因為老闆很忙,他們就自己收拾了桌子。

沒想到一會兒來了個衣衫襤褸的老頭,硬說自己還沒吃完,飯就被他倆收拾了。

陳丹青說:“我重新給您買一份作為補償,您看可以嗎?”

老人說:“我一天的心情都被你們壞了,你要賠償我才行。”

朋友覺得荒謬,正要理論,陳丹青卻掏出一些錢給了他。

老人走後,陳丹青說:

“和一個蠻橫的人講道理,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爭吵。

我讓一步,可以讓事情最小化,那為什麼不呢?何況我們還有其他事要做。”

老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不講理的人。

如果凡事都要爭出個是非多錯,日子也就沒法過了。

很多時候,退一步不是理虧,讓一步不是軟弱,而是修養和境界。

東漢有個儒生劉寬。

有一次他趕著牛回家,路上遇到一個村民,說劉寬的牛是自己剛丟的。

劉寬看他衣衫襤褸,心知這牛是一家人的命根子,於是沒有爭論,把牛給了他。

結果沒過幾天,村民找上門來,告訴劉寬,牛已經找到了,自己錯怪了他。

劉寬說:世上相像的東西太多了,有時難免誤認,有勞你把牛送還,又道什麼歉呢。

州里的人都佩服他的修養,紛紛舉薦他,他官運亨通,深受同僚愛戴,後來一直做到太尉。

很多時候,與其大聲爭辯,努力分個是非對錯,倒不如退一步,讓一分。

信你的人不必說,不信你的人說了也沒用。

與其鬧得大家難堪,倒不如讓時間來說話,讓真相來解答。

03

不以言語勝人,是一個人的共情能力。

看過易立競的一次採訪,採訪對像是超女出身的張含韻。

張含韻15歲爆紅,經紀公司給她定了一系列的規矩:

你不能素顏出鏡,因為你是偶像;

不能耍脾氣,因為你是偶像;

不能亂說話,因為你是偶像……

時時刻刻被人拘束著,一路走到成年。

張含韻告訴易立競,自己特別喜歡演戲,喜歡沉浸在角色裡的感覺。

易立競說:

“我在想說,會不會是當你進入角色之後,那是你唯一的在從家裡走出之後,可以全然交付的地方。

你在角色裡可以不用拘著自己,不用謹小慎微,不用做乖乖女,或是想著周遭的一切規矩和約束,說張含韻應該做什麼。你在那裡頭是全然解放的。”

張含韻聽完這話,眼淚馬上就下來了,笑著對易立競說了聲“謝謝”。

她是這些年來,第一個懂她的人。

張含韻說:“是演戲讓我知道,其實是可以這樣活的,根本沒有人在乎你是怎麼活。”

之前易立競的採訪以攻擊性強著稱,她喜歡冒犯別人,來了解更真實的對方。

採訪孫紅雷,她直言對方演爛片是被錢砸暈了。

採訪黃曉明,她直接問對方:“你承認你不擅長表演嗎?”

遇到比較強勢的嘉賓,採訪經常變成互懟和互槓。

但是這場採訪卻展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易立競。

她的理解與共情,讓張含韻卸下所有防備,展現出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千言萬語抵不過一句“我懂你”。

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工具,不是取勝的武器。

很多人總是喜歡“說服”別人,那樣的人只能帶來怨恨。

語言的對抗只會讓雙方築成兩道涇渭分明的堤壩,遙遙對立。

《商業周刊》創始人金惟純先生講過一個故事。

為了盡到父親的職責,自己在家裡經常給孩子出建議,糾正孩子的錯誤,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

在他看來,溝通,就是自己單方面的教育。

然而他和女兒的關係卻越來越差。

直到有一次,他聽了女兒接近五個小時的吐槽之後,倆人的關係才變得緩和起來。

金惟純先生這時候才參悟:

人和人的關係原來這麼簡單——你聽我的,我就听你的,如此而已。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大家彼此相通,彼此連接。

一個人的幸福感從不取決於他戰勝了多少人,而在於他理解了多少人。

真誠的溝通,讓孤島連接成大陸,讓人們在彼此確認之中感受到幸福與力量。

這是溝通的終極意義,也是我們一直尋找的幸福。

作家李小墨說: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是我見過的最低情商的行為。”

他們眼裡只有勝負,沒有別人,只有面子,沒有感情。

句句反駁、字字雄辯,只為壓倒別人,到頭來,輸光了人緣,敗光了人品。

不要總是以口舌爭勝,學著去安慰,去傾聽,去沉默。

安慰,永遠比指責更重要;傾聽,永遠比訴說更重要;懂得,永遠比戰勝更重要。

這才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一個人最頂級的情商。

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93570&fbclid=IwAR0V2o72liW6X6ZV3HrBPctoF1nvkBu1KgpBSLOJkIdkSH20fCsY_NxFsV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tt的天空 的頭像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