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一變,大地山河都會為我們的心而改變,《維摩經》云:“欲淨其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這就是心的淨化。 《維摩經》上又說:“何為病?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心不攀緣,不起妄念,得大自在,就是心的解脫。
有時候常聽人說:某人我不喜歡,某人真討厭;這時不妨往好處想:某人對小孩子倒很慈愛,某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這樣,原本你不喜歡的人,換個角度來欣賞他,說不定反而順眼多了。佛教的教理,主要的就是將貪、嗔、痴三毒去除,轉惡為善,化苦為樂,把地獄變成天堂,將怨仇變作親誼,所以說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夢窗國師也有一首偈云: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我們的眼裡如果有塵沙,這世界就會變色、變小,就看不清真相;假如我們心中磊磊落落,清淨無事,即使睡在一張床上,都會感覺到法界之寬廣無邊。
(一)以平常心獲得解脫
平常心,是什麼樣的心呢?就是青菜豆腐常吃不厭,布衣粗服常穿不惡的心,是嗔恚驚怖常受不苦、世樂俗趣常有不迷的心。
平常心,就是當吃飯時,就吃飯;當睡覺時,就睡覺;當歡喜時,就隨喜;應該說話時,就直言無諱;應該做的事,就圓滿達成;應該聽話時,就依教奉行。也就是以真實的、平等的、平常的心來待人,應該怎樣的心,就表現怎樣的心。
我看現在有些人,應該聽話時,他自命不凡說個不停;真正請他表示意見時,他又不說了。平常心,既不虛矯作態,又不虛偽欺世,是一種真實自我的流露,在這種真我裡,心自然能解脫自在了。
有一個“財主送煩惱”的寓言,也可以藉來說明“平常心是道”的境界:有一個大富翁,家財萬貫,住在豪華高樓上,每天想這樣想那樣的,為成敗得失煩惱不斷。
樓下有間違章建築的矮屋,住著一對年輕窮夫婦,每天出去上工,回來就彈琴、唱歌,倒是十分愜意快活。
富翁天天看他們在樓下彈彈唱唱,心裡很奇怪,就嘆道:“咳!這窮人家連飯都吃不好,有什麼好快樂的呢?我天天山珍海味,富甲一方,卻煩惱不斷,真是說不通!”
他的管家聽到了,就對富翁說:“老爺呀,你要他們痛苦煩惱嗎?很簡單,只要送他們二十萬元就可以了!”
富翁還是想不通:“二十萬送他們,他們不就享福了?怎麼會煩惱痛苦呢?”
管家答說:“哎呀!你送了就知道了!”
二十萬,對富翁來說只是小數目,不算什麼,於是把這對窮夫妻叫來,送了二十萬給他們。
這對窮苦夫婦忽然得了二十萬元,一下子擺脫了苦難的生活,高興得寢食不安,到了晚上,想把錢藏起來,藏到枕頭下不安全,床鋪下不放心,樑上怕被偷,櫃裡會被咬,兩個人這樣那樣的放,放到哪裡都不好,漫長一夜過去了,連覺都沒能睡。
天亮時,夫妻倆個你看著我的倦容,我看著你的紅眼,這才發現上了富翁的當,就把錢原封不動的退回,說:把你的煩惱還給你,我們不要了!
所以說:平常心,是我們走向解脫之道的第一步。
(二)以慚愧心獲得解脫
慚愧心,就是時時生起對不起別人,對不起自己的心;做人常常覺得對不起人、對不起自己,他一定是個有道德的人。
曾經有個畫家,想畫一套羅剎像,想找一個面貌兇惡的人做模特兒,有人建議他,要找這種人,最好到監獄裡面找,因為監獄中多的是江洋大盜和兇殘歹徒,那些人的樣子很殘暴,做為畫羅剎的模特兒最適合了。
這個畫家到了監獄,先看到獄裡有一個佛堂,一問之下,知道是犯人的布教所,就打消了來意,不找了。
管理員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是有佛法的地方,被佛教法水沾沐的人,再怎麼凶狠,都會有慚愧心,這裡不會找到面貌暴戾的人了!”
我現在站在講台上,藉著燈光,看到台下各位都是慈眉善目,很善良、很莊嚴的樣子,我相信各位在佛法的薰陶下,一定會有謙虛、高貴的慚愧心,只要時時抱著「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樂我苦,你有我無”的寬大心,我們佛教徒的心地一定會芳香美麗!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在那裡說信奉佛法、實踐佛法,實際上身、口、意不能清淨,“痴惑於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嗔怒,貪婪於財色”,沒有一點菩提心,外表掛著佛弟子的招牌,內心還是愚癡的人性,這真是很可惜的事。
(三)以菩提心獲得解脫
菩提心,就是大慈大悲心,就是智慧心。佛陀在過去生中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連生命都布施給人,是真正的修菩提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