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重視身體,卻不重視這個心。為了身體需要營養,我們要吃得飽,要穿得暖,知道調理飲食,知道避開寒暑的侵襲,甚至知道化妝、健美,卻很少知道要美化心靈。


除了愛惜身體以外,其次愛惜的就是金錢,早晚想盡方法,時時刻刻都在想如何發財,而很少想到如何發掘心裡的財富。我們又喜愛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有時間,便與他噓寒問暖,親密交往,卻也很少想到跟自己的心建立關係,誠信相待。


我們為什麼知道愛惜身體、金錢和親友,卻不知道親近自己的心呢?要知道:人生百年以後,身體不是我們的,金錢也不是我們的,親朋好友、妻兒眷屬都不是我們的,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還是我們的心。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和心,才是我們自己的寶。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譬喻:有一天,自己的心教訓了身體一頓,心對身體說:“每天從早上起,我這顆心就幫你穿衣服,幫你洗臉、刷牙,教你吃飯、走路,你的進退坐臥,哪一樣不是我在幫忙?


現在,你這個身體要修行求道,你一會兒到這個寺廟朝拜,一會兒又到那個寺廟頂禮,每天拖著個軀殼東奔西跑,四處問道,真是緣木求魚,你怎麼不向我這顆心問道呢? ”


心又說:“你這個身體,難道沒有聽說四句偈嗎?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放著我這個現成的靈山不求,卻向身外覓佛。身體,你也太糊塗了!”


這個譬喻,指出了人們捨近求遠的個性。我們平常沒有注意這個心,呼吸而不知,日用而不覺,實際上,心是最重要的,心是諸法的根本。 《五苦章句經》上說:“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就是指出:三途六道,都在一念取捨上。


最近流行一句廣告詞:“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真的找到什麼嗎?在這個世界上,你找到什麼都是假的,要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永恆的心靈,那才算是真正找到了。


佛經中還有一個故事,也是說明修行貴在修心:有一位國王信仰三寶,發心行大布施,就把宮裡所有的黃金打碎,然後宣布:凡是修道的人到他這個國家來,個個都可以拿一把黃金!消息傳出之後,遠近交譽。


釋迦牟尼佛知道了,一方面歡喜國王有這樣大的發心,行大布施,一方面又惋惜國王只知形相上的金錢布施,而不知根本解決自性真如,所以就化身為一個修道者,也來化緣。當他從國王面前取了一把黃金後,過了一會兒又放回去,說:“我不要了!”說完就走。


國王覺得奇怪:一把黃金為數不少,為什麼不要呢?就叫住這位修道者,詢問原因。


修道者合十說:“我原是雲水僧,一向逍遙自在的生活,不為物役,也不受形累。現在拿了一把黃金,蓋房子嫌不夠,藏在身上又不安心,我想想,這把黃金沒有用,還是還給你。”


國王一聽,覺得修道者的話也有道理,就問:“你蓋一棟房子住,要多少黃金才夠?”


修道者一笑:“三把黃金。”


國王想:看在遠道而來的份上,好吧,就賞他三把黃金。修道者得了國王首肯,便拿了三把黃金,作勢離去,然後走著走著又回來了,把黃金一放,嘆氣說:“還是還給你吧,我不要了!”


國王很訝異:“為什麼又不要了呢?”


修道者搖搖頭說:“我想,三把黃金是可以蓋房子啦,可是,房子蓋好了,只有我一個人住,如果遇到病痛,就沒有人看護我、照顧我,修道有了疑難,也沒有人同修共參,這就沒意思了。
我想:既然要蓋房子,就應該多給幾個人住,要蓋寬敞一點的,這三把黃金恐怕是不夠的,所以,我不要了!”


國王起先覺得這個人有點貪心,後來想想,這人不做自了漢,不自私,能推己及人,倒也還頗可稱道,就問他:“那麼,你到底要多少黃金啊?”


修道者舉起一隻手掌,回答:“五把黃金應該夠了!”


國王點頭:“我成全你,你就領五把黃金好了!”


這個釋迦牟尼佛化身的修道者也不客氣,伸手取了五把黃金,轉身向國王告辭。可是走了不遠,又慢慢踱了回來,把黃金一倒,說:“我想想不對,五把黃金還是不拿的好,我不要了!”


國王驚愕得站起來,問:“什麼!五把黃金還不夠嗎?”


修道者屈指數說:“國王啊,這五把黃金能蓋大房子,又能安頓很多人,是不錯啦。
不過,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天天要吃飯、穿衣,要付醫藥費、保養費,還要準備意外開銷,這五把黃金只能坐吃山空,實在是不夠的啊!”


這個時候,國王雖然很不高興,但還是按捺著怒氣問:“你究竟要多少才會滿足?”


修道者合十回答:“七把!七把黃金。”


國王馬上答應了:“好吧!你再拿七把,不要再貪心不足了!”


修道者兜了七把黃金,稍一猶豫,又立刻通通放下來,搖頭說:“不!不!我還是不要了!”


國王終於發怒了,霍的一聲站起身來,氣沖衝的指責:“豈有此理!難道你要我把所有的黃金都給你嗎?哼!”


修道者臉色一整,端莊的答道:“國王呵,不要生氣,你即使將所有的黃金悉數給我,我也不要!”


國王聽了,勃然大怒:“那你要什麼?說!”


修道者面含微笑,緩緩吐露:“把所有的黃金都給我,讓我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能供養道友,有什麼用?我心裡的食衣住行還是無法解決,我心裡的道友還是養不活呀!”


國王一聽,什麼?心理上也有衣食住行?心裡也有道侶?不覺奇怪的問:“那你告訴我:你心裡要吃什麼?穿什麼?住在什麼地方?”


釋迦牟尼佛化身的修道者靜靜開示說:“身體穿上衣服,才顯得莊嚴,心要由道德、慈悲的衣服來莊嚴;身體靠吃飯食菜來維持,而這個心要以真理、佛法、禪悅為食;身體要住房子,心也要住房子,要住在永恆的真理裡面,住在不生不死的地方。”


修道者看國王聽得出神了,才繼續說完:“身體需要同參的照顧,心也需要共修的道友:無顛倒,無癡妄,無繫縛,無一切執染,自然近道。”


國王聽後,深深感覺到:的確不錯,一個人的錢再多,也不過養了個早晚腐爛的臭皮囊罷了,對自己本有的永恆的道心是照顧不到的。


人,不僅要修身,更要修心。我現在把佛教對心識的看法分成幾點,向大家做一個說明:萬法不離一心,只要道心堅定,就能不受時空的限制,進入真理的境域;而能夠不被人牽著鼻子走,又不惑於環境變遷,這顆心也就接近佛法了。


覺悟的禪師,能找到自己的心,是非好壞、善惡得失,一切在自己。他們心中自有一把天秤,不會隨著你東風吹東風倒,西風吹西風倒,他們對自己有無限的肯定,肯定自己頂天立地,這就是一顆永恆的心!


有的人在日常生活裡,常常不是為自己活著,而是為別人而生活。像走在街上,如果聽到別人讚美一句:“喔,小姐,你身上穿的衣服很漂亮!”心裡就很高興;如果聽到人家批評:“那套衣服早就過時了,虧她還穿得出來!”心裡就會難過。


這樣的心,活著豈不太苦?衣服的好壞美醜,和本身沒有什麼關係,人家說句好,就歡喜,人家說句不好,就難過,心裡的歡喜不歡喜都被別人掌握住,自己不能作主,怎麼能活得開心自在?


像我身上這一襲僧袍,已經穿了很久了,我只當它是一件物,根本不必花心思在這個上面。我穿去宜蘭,宜蘭的信徒發現它舊了,我並不在意;我穿到美國,美國的信徒認為我穿袈裟比較莊嚴,咦,我也不覺得不自在啊!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這顆心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不受時空影響的,只要能夠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求名聞,不貪利養,讓心靈清淨無垢,那麼,紅塵是非都不能難倒我,種種貪嗔癡妄不過像抽刀斷水、起風吹光,永遠不能折損光和水,也永遠不能污染我們的永恆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