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喜歡《自己》這首歌,可是,她覺得,她要找到自己,特別不容易。她聽老師說,女性定義自己的方式,常藉著關係,常藉著周遭人的觀感。把自己周遭的人際網絡撒開,自己在團體牽扯中落在哪一點,便是自己的所在。

她想,萬一,所謂周遭的人,所用來定義自己的人,沒那麼在意她自己真正的樣子,只在意她是不是能成為他們所期待的那個人。那麼,真正的自己,要去哪裡找尋?

她的成長過程獨特,但並非唯一。她知道,也有類似的案例。

她們家,是男女生分開來行動。哥哥跟爸爸,她跟媽媽。根據媽媽的解釋,爸爸的個性很散,剛好哥哥個性也差不多,媽媽管不動,就交給爸爸去管、帶出去玩,媽媽眼不見為淨。但是這個女兒,跟自己個性很像,就留在自己身邊,要好好栽培。

其實,她心裡知道,她也想跟著爸爸。她覺得爸爸只是尊重每個人,不把事情負面的部分誇大,也沒那麼在意名位權力。她跟爸爸相處,感覺很輕鬆。可是,她想著,如果留下媽媽一個人,那媽媽就太可憐了。她就一直說服自己,也這樣告訴媽媽,她比較喜歡跟媽媽在一起。

但她的心情,告訴她事實不是這樣,她不是真心想跟媽媽在一起。她跟媽媽相處的時候,很痛苦,媽媽盯功課盯得很緊,要求也高,真是喘不過氣來。同樣要面臨考試的哥哥,在爸爸的帶領下,竟然過著大考大玩的生活。

關於她的未來,媽媽似乎早有規劃,一直跟她描繪著。媽媽看起來越肯定,她越心驚—怎麼好像她這個事主的個人意見,變得反而相對不重要似的。

她常想像,一個家如果有天堂與地獄,她顯然活在地獄這一邊。她功課比哥哥好,但她寧可像哥哥那樣,有機會多做一點自己有興趣的事。她完全認同爸爸的說法,說不定這些跟成績無關的事,將來變成了吃飯的傢伙。

其實,她羨慕哥哥的同時,心理也偷偷地想:爸爸什麼時候會來救她?可是,她不敢說,又氣爸爸,所以表面上還是靠向媽媽。爸爸每次講起媽媽來,就是欲言又止的樣子,媽媽的控制欲,似乎讓爸爸吃足了苦頭。哥哥的教養主導權,好像也是爸爸極力爭取的結果。不過,她的部分,媽媽似乎不太可能放手了!

所以,她只要有一絲絲對媽媽的質疑,媽媽就對她發脾氣。發完脾氣後,又對她百般討好,告訴她,只有媽媽是真心為她想。

我輾轉知道了這個狀況,但名不正言不順,不能多做什麼。我所能做的,就是保留核心的部分,其他背景資料更動,改寫成這篇文章,希望文中的媽媽有機會看到,重新去思量,到底是媽媽為女兒犧牲,還是女兒為媽媽犧牲?

然後,讓家長意識到,說不定沒有浮出表面,或至少兒女沒清楚意識到的婚姻問題,已經用奇特的途徑,對孩子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在這種狀況下,彷彿兒子不是媽媽的兒子,女兒不是爸爸的女兒。

這個女兒,在這種衝突矛盾的情況下,能愛自己嗎?能活得越來越像她想愛的自己嗎?是不是,媽媽想要再複製另一個自己?是不是,媽媽想要用女兒的表現,來為自己證明什麼?

那麼,女兒的存在,會不會是為了媽媽的某種面子,多於女兒原本的樣子?會不會女兒完成媽媽的夢想,比起女兒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更重要?會不會,女兒表示喜歡媽媽就會被肯定,但女兒表示喜歡爸爸就會被否定?是不是像爸爸這樣的男性,已經被媽媽定義為失敗者,且試圖讓女兒也有這樣的價值觀?

大人之間的情緒角力,可不可以不要以孩子為工具?孩子可不可以明白喜歡自己的父母,而沒有罪惡感?

如果連孩子的主觀感受都要操弄,我真不知道,這樣的孩子,是要怎麼樣找到自己?

--------------------------------------------

新書上市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2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