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人,偶然在路上看見一尊佛像,他心裡想:「如果有人從這佛像上面跨過,豈不是造成惡業?」於是他把佛像請去安放在路邊。

因為他動機是純善的,所以造了善業。

 

後來有一個人走過同一個地方,發現了路邊的佛像,心想:「這尊佛像上面沒有任何東西遮蓋,日晒雨淋,日久一定會毀壞。」

他想保護佛像,左找右找,在佛像旁邊找到一隻破舊的鞋子,於是把鞋子蓋在佛像上面。

 

在平常的情況,這種行為當然非常要不得,由於他在當時動機非常純善,也給他造了善業。

 

不久,又有一個人走過,看見鞋子蓋在佛像上,心想:「是誰把鞋子放在佛像上,真是太可惡了。」

於是,他趕緊把鞋子丟掉。

這個人動機純正,當作也造了善業。

 

隨後又來了一個人,他看見被放在路旁的佛像,心想:「這太不恭敬了,不應該把佛像放在這裡。」

於是順手把佛像放在附近的牆頭。

他因此也造了善業。

 

最後來了一個人,他想:「佛像應該在家虔誠地供養才對呀。」

於是把佛像請回家,清理清凈,找到一個清凈的地方供養起來,每天焚香禮拜供養。

這個人也一樣造了善業。

 

這是密宗在教化人關於身、口、意三業清凈的一個故事,說明了人所造的業,主要是在他背後的動機。行為反而在其次了。因此,要使自己三業清凈,一定要先有一個清凈的意念,只要意念純善,則身業、口業的清凈也就容易達到了。

 

那純善的意念是哪裡來的呢?純善的意念是來自心和智慧與慈悲之開啟。有許多佛弟子常常發願說:「我要為佛教工作。」

 

一位上師曾說這個觀念是不夠廣大的,佛的弟子應該發願為所有的眾生工作,把自己的福德用來與眾生的苦難相交換,甚至在呼氣時,觀想把自己擁有的善根福德隨風飄送給眾生,在吸氣時,觀想一切眾生的眾苦都流入我身,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進入純善的境地。

 

所謂的純善,就是利他,就是慈悲喜舍,就是發菩提心。我很喜歡幾段關於菩提心的格言:

 

「修行者心中存有真實菩提心,即使他只是撒一些穀物給小鳥吃,也算是大乘行者,堪稱為菩薩。如果沒有菩提心,縱將珍寶充滿三千世界布施給一切眾生,也不能算大乘行者,更不能堪稱為菩薩。」

 

「一旦發起大悲心和菩提心的人,即使他是宇宙中最邪惡的眾生,也能當下成為佛之子,成為一切眾生最偉大者。」

 

「我們不要只顧珍愛自己,要把眾生看得遠比自己重要。我們必須準備接受極大的苦難,以把幸福帶給眾生。我們只能為眾生的利益而思而行。」

 

「如果我們不能忍受任何犧牲或幫助別人,我們就喪失了發菩提心的要義。」

 

菩提心的要義很多,但是只要我們時時保有善與正的品性,並隨喜別人善與正的品性,那麼,不但我們想法與發心是清凈的,我們的行為和最後的成就也必然是清凈的。

 

再回到前面的故事,那在路邊被棄置的佛像,正是我們心的象徵,有的人怕被踐踏,就把自己的心放在旁邊;有的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心,卻蓋上一隻破鞋子;有的人喜歡心胸坦蕩,就丟掉鞋子;而有的人則把心放在高高的牆頭,看待這個世間。

 

最後一個人,他撿回自己的心,寶愛自己的心,在清靜的地方,他用菩提與大悲供養,而使心有了安住的所在——這是「心即是佛」,這是「純善」!

 

純善也許很難,但可以從小處訓練,這裡有一個故事能給我們更大的啟示:

 

從前在印度,有一個生性非常慳吝的人,不要說叫他布施,就是叫他開口說出「布施」這兩個字,他都覺得非常困難,因為在他心裡,根本沒有一絲一毫布施他人的意願。

 

他後來遇見了佛陀,從佛陀的教化中知道了布施的功德,可是由於心性慳吝,還是無法布施。

 

佛陀先叫他右手拿一把草,叫他想象把右手當自己,左手當別人,然後叫他把那微不足道的草交給左手。即使只是這樣,那人開始仍然猶豫不決,反覆地想:「我是不是要把右手的東西交給左手呢?」

 

經過幾次練習,佛再叫他把左手的東西交給右手,左右手反覆訓練久了,他慢慢習慣把東西給出來,也發展了布施心,終於能布施自己的財產,最後他有了大菩提心,為了利益眾生,甚至布施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

 

菩提給我的,是右手交給左手,我給眾生的是左手交給右手,不管是左手還是右手,都是我自己的手,一樣美,一樣好,一樣痛,一樣困難,流著一樣的血。想到這裡,就蕩氣迴腸起來,心胸熱流滾滾,放眼雲山,恆美如斯。

 

那澄觀清明的雲山,是不是我的左手,或者右手呢?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tt的天空 的頭像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