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沙成飯」,用來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或不可能達到的目的,就像企圖把沙石蒸熟成飯。

此說源於《楞嚴經》卷六記載,佛陀教導修行者應當「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並為阿難說四種律儀(淫、殺、盜、妄),令其遠離禪魔,並舉一個譬喻:「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沙。」強調若淫欲心不除,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也必落魔道,甚至徒勞無功,一如蒸沙成飯般。

從佛教修行的立場來說,「淫」不一定是指不正常的男女關係,同時包含我們對於世間這些的欲念,如金錢、名利、權勢等的過分貪求,都是修道上嚴重的障礙。

就因緣果報而論,沙石不是飯的「因」,飯也不是沙石的「果」,所以「蒸沙」是不可能「成飯」的,即便以更長的時間、更大的火來煮沙,結果只不過是「熱沙」而已,因為米才是飯的「因」。因此,「蒸沙成飯」的譬喻,主要是告訴我們,事情的成就必有其因果關係。例如一般人往往只看到成功者風光的一面,殊不知他們是歷經多少艱辛的「因」,才能有今日豐功偉業的「果」,甘地、曼德拉、貝多芬等名人皆是,總之,凡事不可能不勞而獲,必有一番努力才得成就。

同樣的,忽略自己現前的條件,沒有在正確的因地下功夫,即使心懷高遠的目標或夢想,當然也無法達到理想。因此,心想不一定事成,必須要付諸正確的行動,才能逐一地達成目標。

是以「蒸沙成飯」提醒著我們不能錯亂因果,要知種「如是因」,方能得「如是果」。因此要解除飢餓之苦,就應該給予恰當的飲食;如若錯亂因果,只求神拜佛卻不吃食物,想要飽足,那是不能的,就像「蒸沙成飯」一樣,不符因果法則,無異是緣木求魚的空想。

是以後世演繹「蒸沙成飯」來形容「不可能達成目的」、「徒勞無功」,亦含有「捨本逐末」的寓意!對於時下急功近利又不切實際的人而言,那麼「蒸沙成飯」就具有啟發性的引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