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們說再見》校園巡迴演講最後一場在10/17來到高雄新興高中,數百位師生共同聆聽屏東基督教醫院余廣亮院長的分享。

生命面對的不是障礙,是挑戰

余院長回憶,一位接受他診療約兩年的癌末病患曾對他說:「我用我的生命給你學習。」讓他非常震撼,也才意識到自己除了身為一位醫療者,同時也是一位學習者;他開始轉變自己身份的既定思維,跟患者一起學習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也因此,在迎接五十歲生日之前,他毅然決定前往非洲馬拉威行醫,藉由幫助病患,學習更多人生體驗。

「當我搭上前往馬拉威的飛機,發現周遭的乘客都是黑人的時候,我竟然有點恐懼。」因為受到電影的影響,直覺會犯罪的都是黑人居多,他才發現雖然他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卻還沒有準備好自己的心態,還保有對其他膚色人種的偏見。「後來我在馬拉威生活五年,當地人對我都非常熱情和友善。」

讓他更加體驗轉變既定思維的還有這一樁:在當地,一位牧師朋友帶他去關懷一群身心障礙人士,但他們對這群人的稱呼並不是「身心障礙(disabilities)」的負面定義,而是「正在面臨生理挑戰的兄弟姊妹們(a group of dear brothers and sisters with a lot of physical challenges)」這樣正面的形容。牧師說,比起一般人能做到的事,這群患者用更多的力量與意志去達成,這樣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敬佩,而不僅僅是可憐他們的缺陷。只要改變我們的思維,便能以更樂觀的心面對不同的人生境遇。

學習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好好道別

余院長曾陪伴許多病患走過或長或短的人生歷程,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如果現在我們就要面臨人生的最後一刻,我們要做些什麼?」

他在演講中分享了許多病患的生命故事,其中有一位當時才四歲就因為患有愛滋病而併發肺結核的女孩,嘴巴嚴重潰爛,體重甚至不到十公斤。當小女孩走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時,只見她的母親將她抱在懷中,輕輕哼唱著詩歌,氣若游絲的小女孩就這樣依偎在母親胸口,慢慢地、安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雖然她全身病痛,但像她一樣能在最愛的人身邊離世,這是很多人都希望的。」

在漫長的行醫生涯當中,他也曾目睹許多家庭的遺憾。一位深受黃疸所苦的母親,因為不想讓女兒看到自己的病容,於是拒絕讓丈夫跟女兒來探病,最後孤獨地去世。當時年幼的女兒得知母親病逝,卻平靜得一滴眼淚也沒掉,令醫護人員非常擔心;後來當余院長再連絡上這對父女時,才知道女兒變得沒有安全感,不斷轉學、換男朋友,也不願意待在家裡。原來在她心中,一直認為自己是被媽媽遺棄了。

這件事讓余院長非常感嘆,他投入安寧療護,希望能幫助病患與家屬轉變思維,正面學習死亡的課題,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做正向的道別。

珍惜當下,學會關懷

人都希望生命有所善終,當疾病或不幸發生時,我們常反覆問自己、問上天:「為什麼是我?!我做錯了什麼,要這樣被懲罰?」但生命就是這麼無法預料的,只有經歷這些困苦的體驗時,我們才知道自己還有哪裡不足、還沒有準備好,進而轉變自己的思維和心境,學習用不同角度面對,找出一些「總有我們可以做的事」,讓生命減少一點遺憾,例如:珍惜當下,學會關懷。

當我們面對他人的病痛或不幸,即便是無能為力,卻也可以付出最大的陪伴與關懷,讓他們鼓起勇氣跟病痛共舞、與逆境奮戰;一句誠摯的問候,都能成為他人生命中的小小蠟燭,帶來光亮與溫暖。

- See more at: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339#sthash.UcXqj9QS.yJwxbKpM.dpu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