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拉/伊斯坦堡情旅日記 2015/10/23  

大學畢業的那個夏天,除了和許多社會新鮮人一樣對未來感到幾分茫然,我也感受到那夏日的悶熱以及內在微微地撕裂聲響。社會給予我們許多的選擇,但諸多選擇卻只能在幾條既定路線上穿梭著,最後前往這些命運該去的方向,然而,飛馳在這之中的聲音,可曾藏有屬於我們自己的理想?

回想 17 歲的高中課堂上,我看著書中的拜占庭,默默許願著:「不論未來有沒有能力去旅行,這輩子我都要到這地方一次。」

「妳一畢業不考研究所,也不工作,去伊斯坦堡妳能做什麼?」直到我終於大學畢業,做好準備實現願望,旁人卻關切、甚至質疑地問著。

位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從前叫做君士坦丁堡,再古老一點它叫做拜占庭,橫跨歐洲與亞洲。初次見到,令人驚豔無比。尤其當環繞著城市的海水藍,與這座歷史古城相互輝映時,更顯它的迷人。

由於初次的冬季旅行,讓我想在夏季時再次來到這座城待上些時間,一窺風貌。對於旁人的聲音,我選擇尊重並警惕;但面對自己心底的細微聲響,我毫無考慮地跟隨著它。

我用過去存下的積蓄報名了為期 1 個月的密集土耳其語課程,選擇一間距離語言學校不遠的宿舍打算住上兩個月,炎炎夏日裡我沒有多麼大的抱負,只想給自己一個短期目標: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過著簡單純粹的生活,待時間過去瞧瞧心底的聲響,究竟會帶給我什麼?

抵達伊斯坦堡的第一週課程尚未開始,我總像個新生兒般四處望著。記得初到這座城的上午,我坐在二樓房裡的木製窗邊,靜靜地望著街道上的人、車,並且問著自己:是否沉浸於忙碌的慣性之中太久,忘了真正的自己?

聽著平順的呼吸聲在空間中流動著,那是我第一次擁有活在當下的感覺。

課程開始前,我的語言能力是一條被烈日燙平而暈厥的線,奇妙的是它卻在走進充滿牛肉丸香氣的餐廳時甦醒,我嘗試著用過去自學的幾個單字,成功地讓服務生從廚房裡端上一盤令人垂涎的佳餚。

一個班級約有 10 位學生,大家來自世界各地,如今齊聚一室學習土耳其語,這其中肯定有著莫名的緣分。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除了語言能力漸漸進步,我在這些和我一樣呼吸著這座城的空氣的人們身上,發現了一些我從未看見、思考過的事。

打從 2013 年冬季初次到伊斯坦堡開始,街頭便有一些敘利亞難民和當地街友,他們在寒冷的街上乞討,走過的人們對他們投以憐憫眼光,可是不知道該從何幫忙起,只能偶爾施捨 1 里拉(土耳其幣,約新台幣 11 元)給他們,幸運點他們可以掙得多一些銅板,買最平凡的街頭美食 Simit 給一家幾口填補空虛的胃。

提交

(平凡的街頭美食 Simit

隔年的這個夏季裡,伊斯坦堡則讓我看見另一群人的故事。班上來自卡達的土耳其、哥倫比亞混血女孩,以及一些土耳其年輕人們,他們開著名貴的跑車,總為找不到停車位而煩惱;週末夜固定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辦著遊艇派對,遊艇上閃爍著的夜燈與狂歡的舞曲,好似未來是如此的美好。

站在喚拜聲迴盪的清真寺旁,我受到信仰的氛圍感染,當下我明白:自己雖然不富裕,但也擁有許多。對於街頭上三餐不繼的人來說,我更是太過幸運。暗暗決定,未來自己要過著忠於自我的生活方式,不必過度盲從物質至上的社會價值與風氣。

從在街上乞討的人們,到語言課堂上的同學們,我發現他們都有著我所缺乏的特質。從前在新環境中,我對於表達自我感到相當恐懼,深怕說錯些什麼。可是在這裡,大家是如此熱情、積極地表達自己,即使是乞討或賣花的人也會主動靠近、說服你為什麼要幫助他。如果不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沒有人有義務要把目光放在你身上,而任何微弱的聲音,都可能因此被埋沒。

伊斯坦堡教導我現實世界即是如此,就算大環境再如何地惡劣,消極的態度只會讓自己更加脆弱,想要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需要自己去爭取,因為沒有人願意為你扛起一肩的脆弱。

如同在這歷史文化多元,被大海劃分成不同區塊、街道錯綜複雜的城市,做什麼都需要自己去經驗、嘗試,出門前往某個目的地,路線往往比在台北時來得複雜。走路、搭公車、搭地鐵、搭渡輪,也許得花上一、兩個鐘頭。

在陌生的國度裡迷路時,環境會逼迫你用著陌生的語言,和陌生的人溝通。起初帶著一點膽怯,但每當自己成功地抵達目的地時,就變得更有自信也更加勇敢。我想,什麼都勇於嘗試,在錯誤中學習,比別人直接告訴你答案學得快且深刻。

回顧這一切,我感謝當初的自己,傾聽內在的聲音,並勇敢跟隨著那細微的聲響。

我始終相信那內在的聲音,會幫助我們做出值得信任的選擇。我們該做的就是去相信,命運會將屬於你的人生課題呈現在眼前,並帶來一場完整的體驗。

選擇無絕對,更沒有哪種選擇會是白白浪費,因為任何與我們有緣的事,無論對與錯,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按照著既定的路線衝太快不見得會贏,停下來也許會看得更清楚,如同身處在渾沌般的水底世界,更要勇敢浮出水面,才能感受靜止的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