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活,是放下也是執著。

就是喜歡一個人 彭樹君:再愛的人也是別人,最好的伴侶是自己

「年輕的時候,我覺得愛情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件事。到這個年紀,才領悟人活到最後,唯一能在一起的只有自己。」5年級作家彭樹君說起現在一個人的生活,語氣中帶著溫柔的篤定。

許多人認識彭樹君的文字,是從她的暢銷作品《朵朵小語》開始的。一則則200300字的短語,是台灣書市「療癒系文學」的先驅。從22歲出版第一本書起,她不只寫語錄,也寫散文、小說,特別擅長描寫愛情裡的感傷與心碎。

30歲以前,我對愛情的看法就是極度的天真和不切實際。」彭樹君笑說,她從小學4年級開始看瓊瑤小說。對愛情的浪漫,也有過少女的期待。她曾寫過一篇文章,提出心中理想伴侶的樣貌: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外獨當一面,對內溫柔體貼。幫我撐起大傘抵擋所有風雨,了解我一切的想法……

說起青春時期對愛情的想像,彭樹君忍不住哈哈大笑:「連我自己現在看了都會冒冷汗!」經歷過人生的曲折與破滅,女孩長成了女人。她看清在愛的世界裡,來來去去的都只是生命的過客。

再相愛的人之間都有空隙,最好的伴侶其實是自己

其實,彭樹君的感情功課修習得很早。年輕的時候,她曾經結束了一段婚姻。這段很少對他人述說的經歷,是她生命中重要的分水嶺。

她開始體悟,「再相愛的人之間,都有可以穿透的空隙。我們尋找愛人,往往期待對方完全的包容與接納。然而也會一再失望,因為發現世上沒有完全重疊的兩個人。我們理想中的愛,並不存在於人間。」

她舉了個有趣的例子說明這種期待落差:有次和某任交往對象去看電影,兩人約好在電影院碰面。她想喝咖啡,便隨手幫對方也買了一杯。電影開演前,她發現對方也買了麵包──不過只買了自己的份。

「我心裡掠過了一絲哀傷!」她笑說。但其實,這才是愛情的常態。有時你愛別人,卻發現別人更愛自己。

婚姻就更是如此了。「婚姻是一紙生活合同。關係要長久,必定會經歷兩個人的配合、調整,甚至忍耐或委屈。」彭樹君說,婚姻當中緊密的相處,會使人無所遁形。時間久了,彼此的稜角在生活中互相磨損。她察覺比起陪伴,自己更渴望平靜與自由。於是愛過、痛過、頓悟過,終能放下往前走。

她的近期新書《再愛的人也是別人》,是本虛實交錯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中的女主角有的離開婚姻、有的終於結束了長年糾結的情感。在命運的千迴百轉過後,找回了快樂的自己。「每個角色,都有一部分我自己的影子。」彭樹君說,中年後寫下的小說集,就像是多年感情功課的總整理。

除了婚姻的磨合外,人在愛情當中也會有各種遺憾和執念。書中一篇故事〈在不告而別以後〉,女主角的交往對象不告而別。現實生活中,她也曾有過突然失去音訊的戀人。另一篇〈靠近天空的地方〉,則取自她的某段感情。和年輕時相愛過、非常美好的人重逢。人事全非以後,如何和過去告別?

40歲生日那天,我送自己『不再受苦』4個字當禮物。從那時候起,我就從感情的功課裡畢業了。」懂得把自己放在生命的核心,才不再為愛所苦。在那之後,彭樹君每年生日都和自己度過。一個人上很好的餐館、看一部精采的電影、到山上靜靜走一段路…。

「不再受苦」,是彭樹君在40歲那年送給自己的禮物。自此,更能享受一個人的美好。

透過這樣的自我宣告,她漸漸肯定:再愛的人也是別人,最好的伴侶就是自己。

50歲過後,更能欣賞一個人的自在

彭樹君認為,要找回自處的樂趣,中年是個很好的時間點。2年前,因為報社版面調整,她結束了20幾年來副刊主編的工作。心境和時間都寬鬆了起來,有更多餘裕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每天晚上,若沒有別的行程,她會陪80幾歲獨居的母親一起度過。在母親身上,她看見上一輩女性的處境:為家庭犧牲奉獻,完全付出自己。有多犧牲?她說:母親曾經沒有任何一個自己的朋友。理由是「交朋友這件事會打擾到她照顧我們的時間。」

即使已經成年,母親仍天天做晚餐送到她家中的冰箱,只為了讓女兒從報社下班後立刻有飯可吃。

儘管父母感情甚篤,母親告訴她:「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選擇結婚。」彭樹君回憶,父親過世後的某天,母親像是頓悟一般,鄭重地向孩子們宣布:「以後你們沒事不要來打擾我,我終於可以一個人過日子了。」

她的媽媽自此決定活成一個很酷的女人。連女兒的擔心和探望,都顯得有些多餘。

看見母親從長達50年的婚姻中畢業,彭樹君明白,世上沒有天長地久的關係。人生到最後,總要回到只有一個人的狀態。比起期待別人來解決自己的孤單,不如趁早在獨立中學會自在。

一個人可以做什麼?彭樹君形容,自己活得像植物,常常得回歸自然,吸收生活的養分。早晨太陽才剛升起,她會帶上幾本書,坐在山上的相思樹下讀書、靜坐,做瑜珈。下雨的時候,她一樣開車上山。打開車窗聽雨聲,靜靜度過無人打擾的時光。

她認為,走進山中,就像走進心靈的深處。在山上,即使不做任何事情,光看雲就可以度過一整個早晨。天空如神的劇場,雲朵聚散,其實也就是生命無常的示現。「我的腦袋就像天空,雲朵飄過,我把它們抓下來。」她說,《朵朵小語》系列都在山中寫成。當中的花草、雲朵等自然元素,都來自她寫作時身處的環境。

山是彭樹君靈感的場所,她常在此靜坐、沉思、寫作。

「如果和別人一起生活,我早就該回家做家事了,怎麼有時間看雲?一個人的寧靜與甜美,沒有任何事能夠替代。」她指出,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一個人反而有更多自由。她發展出一套生活儀式,能夠驅散負面心情,保持心的平靜。

她習慣書寫,早上寫語錄、晚上寫小說,在文字中安頓自我。她也經常散步,像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一樣,走長長的路把悲傷拋在腦後。她還很喜歡做家事,在每次拖地、掃地的過程中,讓雜念從手中流走。清理完畢,心就像乾淨的房子,又回到初始純粹的狀態。

灑脫也好,放不下也罷,永遠去接受最真實的自己

一個人很自由美好,但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離去時,我們該如何面對心中的失落與哀傷?

3年前,彭樹君在短短3個月內經歷了2次重大的別離:7月,她領養的第一隻虎斑貓布布過世。10月,父親也走了。她曾以為自己能看淡無常,沒想到死別的痛苦是如此撕心裂肺。那樣的悲傷彷彿沒有盡頭,將心一層又一層地撕裂。

她坦言,不論是對愛貓或父親,自己心中仍有很深的留戀。現在,她每天會誦金剛經迴向給爸爸,建立與逝者之間的連結。藉由誦經,感覺爸爸一直陪伴在身旁,不曾遠行。她也另外領養2隻可愛的小貓,在每一天的日常中感受動物的溫暖療癒。

家中的貓,給予彭樹君很大的情感支持。

「人不需要強迫自己對每件事放手。知道自己還有執著,但那也很好。永遠要接納當下真實的自己。」對現在的她而言,每一次相遇離別都是生命不可逃避的功課。盡力去愛、專注眼前的人,分別時就沒有太多遺憾。

來到50後的年紀,經歷了情感上的千迴百轉,最大的收穫為何?彭樹君認為,現在的我們有面對世界的自信,明白一個人也能好好活下去。最近,她一改過去很少下廚的習慣,開始看影片學做菜。她笑說,「我覺得自己蒸蛋做得超好!現在,我每天早餐都做蒸蛋給自己吃。」從三餐開始,實踐照顧自己的信念。

如同她在新書當中的比喻,年輕的時候,愛是一場失控的煙火。我們渴望被愛,渴望有人相伴,甚至甘願將自己燃燒成灰。如今,灰燼當中開出了領悟的花朵。當你的生命不再等待別人來圓滿時,才會有真正的從容、淡定,以及千金難買的自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tt的天空 的頭像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