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

身心的收攝,經文裡面有兩個方法:一個叫做走禪定的路線,這個叫做心一境性。
內心安住在一個單一的所緣境,叫心一境性。
它必須要息諸緣務,閑居空處,然後專一、相續而創造寂靜。這是第一個,從禪定的方式來收攝身心。
第二個是從智慧的方式。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把內心的相狀遠離了、清淨了,然後再修智慧。
一般來說,一個菩薩修這個收攝身心,這兩個都是交互作用,都很重要,一方面要通過專注,一方面通過空觀。
比方說念佛。你念佛當然必須通過專注。你如果佛號有時候念得很順,心中沒有什麼太多妄想,就過去了,就只管念佛。
但是有時候,你念佛時就是有一個固定的妄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擾你,這個妄想過不去。這個時候,你就要有一些空觀來做一些輔助了,來觀察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妄想。就是你必須跟妄想先松脫,觀察空性的智慧,把你的心跟妄想松脫。
你不修空觀,你跟妄想就糾纏不清。糾纏不清,你用佛號壓它,沒有用的。所以一般來說,專注的禪定跟空性的智慧是交互作用。

但是有一個地方例外,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例外。臨命終的時候,你不能用禪定的方式來收攝身心,沒辦法了。
因為臨命終你不可能息諸緣務,也不可能閑居靜處,你不可能創造一個安穩的環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所以,你沒有習慣用空觀,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出現很多的妄想。你這一生的經歷,從小到大,所有經歷的事情一一出現,這些經歷你要注意,那是你自己親身走過的經歷,你一定會百感交集,因為是你自己走過的。
你看到別人可能還沒有感覺,但對你自己從小走過的境,你一定會觸景生情。如果你沒有空觀的智慧,那你就「仁者心動」,你的心就躁動不安了,這個佛號就念不起來了。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空性智慧的寂靜就很重要了。
就是說,它速度快,它能夠用很快的時間讓你跟妄想松脫。那禪定是通過專注、相續,它是調伏妄想,就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然這個也很重要,這是平常的功夫。
但是臨終的時候,你重點已經不是調伏它了,而是叫做「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覺照什麼呢?就是覺照空性。你的心跟空性一相應,妄想就脫落了。所以,這兩個收攝身心,你都要學。一個是平常對佛號的專注相續,一個是臨命終的時候用得到。你的一句佛號現前的時候,你的空性的智慧也要現前,來保護你的佛號,來掃除一切的障礙。這個就是由空性智慧創造的寂靜。當然這兩個都是為後面的智慧做一個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tt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